習近平主席于2013年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互聯互通為主線,超越地理限制,融合文化差異,統籌發展需求,成為當今世界最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最大規模的國際合作平臺。
12年來,共建“一帶一路”日益凝聚全球共識,成為推動各國共同發展的發動機。目前,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成果惠及150多個國家,建立30多個專業領域多邊合作平臺,一大批標志性項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項目落地生根,有力促進各國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
土耳其是最早同中國簽署政府間“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國家之一。隨著兩國發展戰略加快對接,雙方務實合作取得豐碩成果。“一帶一路”倡議與“中間走廊”計劃對接工作組首次會議成功召開。兩國大幅提升往來客運航班頻次,首趟中歐班列(成渝)南通道特快班列順利抵土。去年中國躍升土全球第二大貿易伙伴,今年上半年中土貿易額再次攀升,同比增長11.13% 。兩國央行續簽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人民幣清算行落戶土耳其。去年來土中國游客近41萬人次,同比增長65.1%,成為土增長最快的國際游客市場。今年上半年來土中國游客保持增長勢頭,突破19萬人次。
“一帶一路”建設給包括土耳其在內的沿線各國帶來福祉,搭建了“惠民之路”。中國與發展中國家開展投融資合作遵循國際慣例、市場原則和債務可持續原則,受到普遍歡迎,為有關債務國彌補資金缺口、促進經濟發展提供了優質來源。個別國家炮制的所謂“債務陷阱”論調完全站不住腳,沒有任何一個合作伙伴認為中國制造了“債務陷阱”。散布這一論調的是少數西方國家,他們所主導的多邊金融機構和商業債權人,才是發展中國家的主要債權方和償債壓力源。
“一帶一路”為各國發展創造巨大機遇,搭建了“合作之路”。共建“一帶一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積極倡導合作共贏理念,推動經濟大融合、發展大聯動、成果大共享。中土深化互利合作,基于雙方意愿和需要,旨在共謀發展振興,不針對任何第三方,也不應受外部脅迫。個別國家抹黑“一帶一路”是地緣政治工具,甚至阻撓他國參與。“一帶一路”是經濟合作倡議,不搞地緣政治聯盟或軍事同盟,不搞勢力范圍劃分,不針對誰也不排除誰,歡迎各國共同參與。
“一帶一路”順應沿線各國高質量需求,搭建了“綠色之路”。中國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著力推動綠色發展。在土中資企業積極參與光伏電站、清潔能源項目建設,助力土實現能源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中國不輸出污染,輸出的是綠色高標準。同時中方尊重國際公認的勞工權利和標準,重視勞動者合法權益,要求中資企業合規經營,保護勞工權益、履行社會責任。面對疫情沖擊和地震考驗,中資企業傾力相助,馳援一線,贏得廣泛贊譽。
當前在世界處于對抗還是合作、零和還是共贏的十字路口之際,“一帶一路”合作共贏理念的時代價值更加凸顯。我們愿與土方一道,堅持共商共建共享,深入對接雙方發展戰略,增進政治互信,深化互利合作,攜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朝著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發展。
來源:(駐土耳其大使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