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的美國政客無端聲稱中國在世界各地建立港口網絡,意在“控制全球貿易”“威脅他國安全”。這種論調既沒有事實根據,也缺乏邏輯常識,是冷戰思維的延續與霸權心態的體現。全球化港口合作的開展不是為了控制誰、威脅誰,而是為了促進互聯互通,實現互利共贏。
港口是全球貿易的重要節點,其功能不是“封鎖”,而是“連接”。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加強港口合作,是利于全球貿易往來的互惠共贏之舉。海運承擔了全球約90%的貨物貿易,是全球供應鏈運轉的“穩定器”。對于任何一個深度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經濟體來說,港口合作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
中國是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中國制造的產品、進口的大宗原材料、跨境電商的包裹,都需要高效順暢的港口體系支撐。因此,中國積極開展國際港口合作,是保障本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促進對外貿易健康發展的理性選擇。
中國開展國際港口合作,也是順應國際社會客觀需求之舉。由于各種原因,許多國際港口存在基礎設施老化、吞吐能力不足、信息化水平低等問題。中國在港口設計、建設、運營、數字化改造等方面具備成熟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有意愿也有能力提供長期、穩定的支持。
例如,由中國企業承建的肯尼亞蒙巴薩油碼頭項目投入運營后,大幅提升了蒙巴薩港油氣中轉能力,幫助降低了肯尼亞的能源成本,為肯尼亞乃至整個東非地區的經濟發展注入動力;巴基斯坦瓜達爾港在中國支持下,實現從荒灘到現代化港區的飛躍,成為該國連接中東、非洲和亞洲的重要樞紐;希臘比雷埃夫斯港曾因債務危機陷入長期低迷,中國企業投資并參與運營后,將其打造成地中海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此外,中國在開展國際港口合作的過程中,堅持尊重相關國家主權和發展意愿,遵守當地法律法規和監管要求,不干預他國內政,不以港口合作謀求戰略控制。一系列事實清楚表明,中國的港口合作不僅沒有“威脅”,反而解決了許多國家長期存在的實際發展難題。
當今世界,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深度交織,港口作為貿易鏈條的重要環節,其順暢運轉關乎全球市場的穩定與繁榮。把國家之間開展的正常港口合作泛安全化,鼓吹所謂“中國投資港口威脅論”,純屬人為制造緊張、挑動對立,極可能引發不良連鎖反應——國際物流通道受阻,運輸成本上升,貿易秩序受擾,最終傷及所有依賴全球化分工的國家和企業,可謂害人害己。那些執意編造“威脅論”的美國政客,如果真正關心全球貿易安全,就應當正視合作共贏的現實潮流,而不該無視國際社會普遍意愿和發展需求逆流而動。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