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亞運會、哈爾濱亞冬會等大型賽事帶動周邊地區消費顯著增長;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CBA)季后賽等職業賽事門票銷售火爆;2024中國網球公開賽門票總收入超8000萬元;“蘇超”單場上座超6萬人,帶動江蘇全域多場景消費超380億元……“十四五”以來,我國賽事經濟蓬勃發展,在擴大內需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賽事經濟就是以賽為媒,全方位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為一場比賽,奔赴一座城”“一日比賽,多日停留,一人比賽,多人消費”,這樣的場景正在越來越多的城市上演。把賽事流量轉化為經濟增量,也成為不少地方的發力方向。以今年的無錫馬拉松為例,賽事共吸引42.6萬觀眾及跑者參與,直接帶動餐飲、住宿、旅游等周邊產業效益5.05億元,同比增長78.2%。
賽事經濟的溢出效應遠不止于此。近年來,各地大小賽事中,配套設施向優向好,贏得廣大運動員和觀眾的好評。在此基礎上,不少城市突出辦賽創意,讓賽事變得有滋有味。比如,“蘇超”通過“一城一隊”的設置,將足球與城市認同緊密相連,那些帶有城市印記的話題屢屢登上熱搜,其背后是山水相依、人文相親的血脈聯系。這種開放、自信與包容,使“蘇超”成為球迷狂歡的舞臺、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
支撐這些探索的,是國家對于賽事經濟發展的清晰規劃。《國務院關于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創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賽事品牌,《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要求擴大文體旅游消費……一系列政策回應了人們對消費體驗感的新需求,也為賽事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要激發體育消費需求,拓展體育消費場景,鼓勵各地舉辦體育消費活動,實施消費惠民舉措,更好滿足群眾消費升級需求。
如何更好地利用賽事點燃消費熱潮?就要真正著眼于參與群體的需求,制定精準策略,讓潛在的市場需求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消費行為。
一方面要強化支撐。承辦專業賽事也好,開展群眾性體育賽事也罷,“有形之手”都要更好發揮作用。也就是,要制定科學合理的賽事發展規劃,建立“政府引導+市場化運營+社會資本參與”的機制,明確各方權責,并定期評估和調整賽事策略,以確保賽事經濟的長期可持續性。進一步說,賽事前后,如何做好接駁?客流巨大,如何保障安全?乃至安檢的便捷、門票的防偽、流程的簡化等,都需要社會治理系統的整體協調、流暢運轉。
另一方面要注重引流。以浙江為例,杭州亞運會結束后,有的地方改造比賽場館,向市民開放,助力全民健身;有的結合旅游項目和節慶活動,舉辦山地自行車賽等賽事,帶動當地民宿發展和農特產品消費;還有的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群眾性賽事,吸引更多游客。可以說,做好“賽事+”的文章,推動“賽事+旅游”“賽事+文創”等融合發展,釋放賽事“長尾效應”,方能持續助力地方經濟發展。
遵循規律、尊重市場,每個城市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賽事密碼”。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體育活動,體育消費的潛力持續釋放,賽事經濟將迎來更廣闊的前景。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子房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