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起義報》網站8月26日發表題為《繁榮的引擎》的文章,作者為佩德羅·巴拉甘。文章編譯如下:
2025年9月至10月將迎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正式提出12周年。這項由中國領導人2013年提出的宏偉倡議,現已演變為覆蓋亞洲、歐洲、非洲并延伸至拉丁美洲的實體與數字互聯互通網絡,成為當代最具廣度和活力的國際合作平臺之一。
截至目前,中國已經同150多個國家及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合作文件。共建“一帶一路”理念還被納入聯合國、亞太經合組織等重要多邊機制的成果文件,其影響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在歐亞大陸,該倡議的影響力尤為明顯:鐵路、港口、工業園區和物流平臺的建設縮短了地理距離,降低了貿易成本,為促進不同地區均衡發展創造了機遇。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在于它不僅將基礎設施視為實體投資,更將其看作推動經濟與文化一體化的催化劑。例如,連接中國重慶與德國杜伊斯堡以及連接中國義烏與西班牙馬德里的新鐵路線路,大幅縮減了中歐之間的運輸時間。
在中亞地區,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等傳統上依賴原材料出口的國家,借助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找到了促進經濟多元化發展的路徑,逐步向輕工制造、物流及服務業轉型。
除經濟層面外,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還推動了文化、學術和旅游交流的持續開展。獎學金訪學項目、文化中心建設,以及國際友好城市締結等舉措,增進了相互理解、減少了因不信任或缺乏溝通而引發緊張局勢的風險。
這一促進互聯互通與合作的倡議與美國政府當前的政策取向形成鮮明對比。美國政府正加大力度使用“關稅大棒”作為外交和經濟政策工具。
數據說明了一切:美國已對眾多貿易伙伴的輸美商品加征關稅。這些措施產生了雙重負面影響:一方面,美國消費者面臨從電子產品到加工食品等商品價格上漲;另一方面,全球企業面臨監管不確定性加劇和國際供應鏈投資可行性下降的風險。
與美國這種排他性的戰略不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追求互利共贏,致力于減少貿易中的實體障礙與技術障礙。各伙伴國家能夠更好地發揮自身比較優勢,拓展多元出口市場。
在此背景下,許多受美國關稅政策影響的國家趨向尋求多元化的伙伴與貿易路線,以降低對美國的依賴,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成為理想選擇。該倡議為各個參與方提供了新市場、融資及基礎設施接入渠道,有效抵消了美國保護主義帶來的限制。
來源:參考消息網 編譯/張微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