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形成發展的重要動能在于創新,創新的源泉則體現在人才價值的充分彰顯與全方位實現。新質生產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鮮明特征為廣大人才構建了更加寬廣的價值創造空間和更為多元的價值實現渠道,科技創新成果的加速應用轉化使得人才在因地制宜布局產業鏈與供應鏈過程中擁有更加豐富的價值表現形式。拓寬新質生產力引領下人才價值的實現路徑,不僅是對人才綜合素質和技能水平新變化的有效呼應,也是進一步發揮人才能動性、創造力的應有之義。
第一,強化科技賦能與人才為本的路徑協同。應充分認識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跨領域融合、高科技應用、持續學習迭代的復合型技能結構和能力體系的變化方向。一方面,高能級平臺是人才價值施展與放大的關鍵載體,實現資源要素高效聚合和精準配置有助于激活人才動能。應瞄準國家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多學科交叉、多領域協同、多主體互動的產業創新高地,持續加大基礎研究、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投入強度與匯聚匹配,加快建設國家實驗室體系、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等,為人才造就世界一流、開放共享的科技創新“工具箱”與“試驗場”。
另一方面,堅定不移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大力推動產教深度融合、校企協同育人,構建以實際創新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持續學習能力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選拔、使用新體系,加速造就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優化、素質一流的創新型人才大軍。在政策層面,應積極鼓勵引導龍頭企業、專精特新企業普遍設立“技能大師工作站”“內部創新孵化器”等,讓頂尖人才站在價值創造舞臺享有與其貢獻相匹配的榮譽與回報。
第二,促進效率提升與權益保障的緊密結合。全要素生產率的不斷提升,必須以加快構建、不斷完善與新業態蓬勃發展相適應的人才權益保障網絡,確保效率提升的成果體現在新質人才認定和培養的全過程。一方面,加快完善適應多平臺用工、遠程辦公等多元化就業形態特點的保障機制,形成區域間、行業間相對科學統一的人才價值評價參考框架與互認機制,為人才有序流動提供科學標尺。探索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提升人才政策匹配與服務供給的智能化、個性化、精準化水平。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對平臺算法決策的透明化監管,有效保障人才在用人主體中對影響其工作分配、報酬計算、績效評估等關鍵算法的知情權、協商權和救濟權。在勞動安全衛生、公平合理報酬支付、職業傷害保障、休息休假權利等基本權益方面織密扎牢防護網。
第三,連接技能學習與價值實現的持續通道。一方面,以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為引領,不斷完善高水平的人才自主培養體系,強化跨學科融合與創新能力培養,在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中設置更多跨學科專業和課程模塊,將未來產業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習掌握與跨區域、跨院校、跨類型學習成果的認證、積累、轉換貫通起來,及時回應科技創新驅動下對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轉型升級的需要。
另一方面,不斷強化高校與創新型企業、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橋梁,提升實踐教學、科研訓練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比重,以具體項目定制培訓內容,緊密圍繞產業需要設計培養方案。
第四,統籌自主創新與開放互鑒。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人才價值的涌現既要在鞏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基礎上展現天下英才的創新創造偉力,又要在高水平對外開放中開辟嶄新價值實現平臺。一方面,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彰顯新質人才力量在多領域作出卓越貢獻的主體地位,深刻揭示智能化、數字化場景中創造性思維、復雜決策能力的重要性。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完整產業體系、豐富應用場景的獨特優勢,為廣大人才在新質生產力的廣闊天地中釋放創新潛能、實現人生價值提供可靠的依托。
另一方面,以更加開放胸懷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主動參與國際技術標準、產業規則、數字治理規則的制定與完善,為全球發展貢獻我國高素質人才的智慧與方案,推動人才這一先進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與合理流動,發揮人才交流、集聚的重要驅動作用。創新驅動作為全球發展倡議的核心理念與原則之一,與綠色發展、數字經濟等重點領域密切相連,新質人才隊伍在提升發展中國家資源利用效率、加速產業轉型發展的同時,也為我國人才在國際舞臺中實現價值塑造提供了機遇。
來源:工人日報 作者:常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