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中心”聯動效應日益顯現,如何啃下成果轉化這塊“硬骨頭”;實現“雙碳”目標進入關鍵窗口期,如何“點綠成金”激活生態資源;深度老齡化悄然而至,如何破解超大城市養老難題……上海農商銀行改制成立20年來,始終以服務國家戰略和城市發展大局為己任,將價值創造融入銀行發展基因,以專業服務和長情陪伴支持客戶行穩致遠,繪就金融賦能經濟發展、改善生態環境、豐富市民生活的生動圖景。
“實驗室”邁向“生產線”,金融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如果說科研機構投入資金開展技術研發是“錢變紙”,那么研發成果走入市場就是“紙變錢”,而金融機構在此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當前,上海正大力發展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加速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如何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更好滿足不同行業、不同發展階段科創企業的差異化金融需求,成為上海國際科創中心建設的一道“必答題”。
“媽媽!”當6歲的耳聾女孩第一次喊出媽媽時,家人們喜極而泣。5位耳聾患者在去年接受雙耳基因治療臨床實驗,患者在給藥后聽力閾值均有不同程度恢復,相關成果登上《柳葉刀》《自然醫學》等頂級醫學期刊。這一有望惠及全球數千萬先天性耳聾患者的臨床突破,凝聚了科技企業的辛勤付出,也是上海農商銀行堅定支持科技創新的生動范例。
新藥研發被喻為是一場九死一生的“冒險”,要經歷新藥發現、臨床前研究、臨床研究、申請、批準上市、上市后監測等重重關卡。談及這條“荊棘密布”的征途,相關創始人坦言,自主研發很重要,但商業化的殘酷讓企業也不得不考慮生存問題,感謝上海農商銀行雪中送炭。
針對生物醫藥行業創新成本高、投資風險大、研發周期長等特點以及企業實際情況,上海農商銀行突破傳統依賴抵押物和財務報表的評估模式,創新設計了一套基于“技術里程碑”的貸款方案——銀行授信額度的核定和使用,與企業核心管線推進、股權融資、BD交易、補貼款等進展相匹配,迄今已通過該模式向企業發放兩輪貸款。
在“細水長流”的資金支持下,相關醫藥創新企業入選“2024上海最具投資潛力50佳創業企業”,并成功完成Pre-A輪股權融資,距離破解遺傳性耳聾“無藥可醫”這一世界性難題又前進了一大步。
“我們致力于為客戶創造專屬型價值,以客戶需求定產品,以客戶體驗定服務,以客群資源定渠道。”上海農商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徐力指出。該行始終踐行“做小做散”的經營策略,深入理解不同客戶群體的獨特需求、痛點和偏好,積極參與企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成長周期,成為客戶旅程的重要伴行者和客戶生態圈的重要參與者。
行業賽道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創業團隊不同,要真正實現基于企業特點“量身定制”,無疑是知易行難。上海農商銀行持續推動評價體系從“看過去的財報”變為“看未來的成長”,以創投思維評估企業潛力、以投資視角審視企業價值,率先成立科技金融行業研究院,下設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12個研究分院,打造一支“懂行業、懂企業、懂金融”的專業化隊伍。
針對科創企業普遍缺乏抵押物但知識產權、研發成果等無形資產較為豐富的共性特征,上海農商銀行積極盤活“知產”為“資產”,落地上海首單全市場化增信知識產權證券化等一系列首單首創,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規模與客戶數連續多年位列全市同業第一。此外,針對不同行業的個性化需求,輸出“一行業一方案”,創新推出服務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算力貸”、服務創新藥企業的“臨床貸”、服務芯片設計企業的“芯片貸”等定制化服務方案。
“綠水青山”變身“金山銀山”,金融助推生態價值實現
發展綠色金融是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舉措。央行等四部門去年印發的《關于發揮綠色金融作用 服務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更好發揮綠色金融資源配置、風險管理和市場定價功能,推進金融服務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我行與某環保新銳公司可以說是‘因賽結緣、因綠奔赴’的典范。”談及與這家環保新銳企業的合作歷程,上海農商銀行徐匯支行負責人深有感觸。
由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簡稱科創中心)等多部門共同舉辦的“創·在上海”國際創新創業大賽是上海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創業賽事,上海農商銀行與大賽深入合作,為參賽企業提供從線下路演、賽事服務到賽后賦能的全流程陪伴式服務。某成立于2021年、污泥處理處置領域的創新型企業,報名參與了2023年的“創·在上海”大賽,從逾6500家參賽企業中脫穎而出,榮獲優勝企業稱號。賽事結束后,上海農商銀行積極參與科創中心組織的參賽企業參訪活動,基于企業的業務模式和市場潛力,為其量身定制了1000萬元的綜合授信方案。
由于環保項目前期投入大、回報周期長,企業在項目建設和運營早期面臨較大的現金流壓力。上海農商銀行徐匯支行負責人表示,該企業在環保項目交付所需的采購環節有迫切資金需求,支行為企業申請了專精特新貸款貼息,緩解資金壓力,同時在授信方案中涵蓋了流動資金貸款、非融資性保函及銀行承兌匯票等多種產品,有效滿足不同業務場景的資金需求。在銀行資金的支持下,該企業在各地交付了一大批生態效益突出的環保項目,其中武漢市千子山循環經濟產業園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二期污泥處置工程項目建成后,垃圾焚燒后的污泥體積可減少90%以上,入選“2024 年度環衛行業典型案例”。
青山綠水不僅是無價之寶,也是可以轉化為有形價值的“生態富礦”。上海農商銀行圍繞挖掘環境權益價值先行先試,今年以來落地了上海同業多項首單首創,實現生態資源可抵押、可變現、可融資。例如,針對水資源,落地全市首筆取水權質押貸款,創新將取水權納入銀行質押、增信范疇,充分調動授信企業節水惜水的積極性;針對碳排放,通過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SLL)方式向吉祥航空發放首筆航空運輸業轉型金融貸款,運用利率浮動機制激勵企業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針對氣象避險需求,發行全國首筆掛鉤長三角日氣溫指數結構性存款產品,助力涉農等特定行業客戶有效對沖和緩釋極端天氣帶來的風險。
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末,該行綠色金融資產規模突破1000億元。今年的世界環境日,該行還發布“綠鑫同舟”綠色金融品牌,打造集綠色金融特色服務、綠色行業金融服務、綠色債券、綠色租賃于一體的綠色金融服務平臺,朝著長三角最具綠色底色的銀行這一戰略目標闊步邁進。
“老有所養”進階“老有頤養”,金融托舉大城養老實踐
截至2024年末,上海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戶籍總人口的比重達37.6%,“三人行必有一老”成為這個國內老齡化程度最深城市的真實寫照。
民營經濟是推動上海城市發展的重要力量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也是上海養老行業的主力軍。在上海近700家養老機構中,“民建民營”占比超過半數,剩余的公辦養老院中也有相當比例由民營機構托管或承包。以長寧區為例,在區內49家養老機構中,“民建民營”數量高達30家,其中就包括某頤養院。
“感謝上海農商銀行與我們高效聯動,消費者不再擔心養老院會‘跑路’,養老院也有了更穩定的資金流。”該頤養院相關負責人給予上海農商銀行高度好評。
與健身、美發等行業一樣,養老機構也普遍采取預收費模式,為切實守護廣大老人的“養老錢”,上海今年推出“銀行存管+公證提存”監管養老機構預付費模式。上海農商銀行入圍市民政局首批承接養老機構預收費存管業務的商業銀行名單,第一時間完成人壽堂集團在長寧10家養老機構的資金監管賬戶開立工作,給入住養老院的老人們吃下“定心丸”。為支持民營養老服務擴量提質,該行在給予養老院收單業務手續費減免優惠的同時,還通過保函業務模式支持相關機構在虹口區新建四家高品質養老院。
“金融不止于金融,銀行要為客戶創造體驗型價值,提供超出金融服務之外的非金融服務,使銀行成為客戶的情感鏈接。”上海農商銀行“心家園”公益服務項目正是該行創造情感價值的生動詮釋。通過深度整合“政銀醫校企”等多方資源,“心家園”更好滿足銀發群體的社交、精神等多元需求,為老年人提供情感價值,推動老有所樂、老有所為。
炎炎夏日,接近40度的高溫也無法阻擋申城老年市民“上學”的熱情。今年上海老年大學秋季班報名延續“一課難求”的盛況,熱門課程頻頻“秒光”,充分反映銀發族對終身教育的旺盛需求。為助力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上海農商銀行“心家園”老年大學開設百余個教學點,推出《守好養老錢袋子》《養老規劃》《跨越數字鴻溝》等專業課程,推動銀行網點和遍布全市的“心家園”公益服務站點變身“銀齡課堂”,累計服務學員4000余人。目前,“心家園”站點已建成逾千家,實現對全市216個街道和鄉鎮的全覆蓋。在家門口有藝可學、有友可交、有事可幫,上海的老年生活“老靈光咯”。
發展養老金融不僅惠城利民,也為金融機構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上海農商銀行圍繞養老金金融、養老服務金融、養老產業金融精準發力,攜手市擔保中心、上海市養老服務發展中心推出養老服務批次貸,打造“金融+非金融”“網點+社區”“線上+線下”的養老金融綜合服務品牌。目前,該行已建成養老金融特色網點60家,計劃2025年末達到100家,服務全市超七成老年人口、為120余萬客戶提供養老金代發服務。
以專屬服務陪伴企業成長,“時間的玫瑰”綻放商業價值;以金融創新挖掘環境權益,“山水煥新顏”盡顯生態價值;以長情陪伴呵護民生福祉,“最美夕陽紅”傳遞社會價值。上海農商銀行將全面提升為客戶創造價值的服務能力,用心用情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深度融入客戶的價值鏈、生命線和生態圈,為金融強國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來源: 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