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由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印發的《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實施方案》正式實施。此次貼息方案規定的貸款經辦機構包括全國性或跨區域的6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12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以及5家業務規模相對較大的消費金融公司等其他個人消費貸款發放機構。
從多家銀行獲悉,目前多數銀行已完成各項準備工作,確保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新政策落地后,消費者能及時享受到這一實實在在的優惠。
多家銀行發布實施細則
多家銀行積極響應政策要求,并于近日在各自官網、官方公眾號等平臺陸續發布關于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工作相關實施細則,以及客戶關注的問題解答。多家銀行也在網點內的公告欄設置了貼息政策的相關介紹。此外,多家銀行在手機銀行App智能客服問答處設置了“如何申請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熱門問題,消費者點擊便自動跳轉出“‘雙貼息’專區”快捷按鈕,可一鍵直達申請。
民生銀行海淀區某網點個貸經理介紹,此次貼息精準聚焦消費領域,具體覆蓋兩類場景:一是單筆5萬元以下的日常消費。二是單筆5萬元及以上的重點領域消費,包括家用汽車、養老生育、教育培訓、文化旅游、家居家裝、電子產品、健康醫療等。貼息標準為年利率1個百分點,其中單筆5萬元以下的個人消費貸款,累計貼息上限1000元(對應累計消費金額10萬元);單筆5萬元以上的消費,按5萬元上限計算貼息。同一貸款人在同一家貸款機構,最高可享受3000元貼息(對應累計消費金額30萬元)。
舉個具體例子:政策執行期內,小王(化名)申請了一筆5萬元消費貸,年利率3%,還款方式為“先息后本”,資金全部用于裝修和家電采購。按政策,他可享受年化1個百分點的貼息——原本一年需支付1500元利息,現在只需自付1000元,剩余500元由財政貼息資金承擔。
在貼息資金申領流程上,建設銀行海淀區某支行個貸經理表示,符合貼息條件的貸款客戶,可按常規貸款流程,通過銀行App或營業網點申請,同時簽署銀行服務協議,授權銀行查詢消費交易信息。貼息將從協議生效、銀行確認消費符合條件之日起計算;貸款結息時,銀行系統會自動完成貼息操作,直接扣減貼息資金,客戶也可通過手機銀行自主查詢具體貼息金額。值得注意的是,若客戶此前已申請消費貸款且資金尚未用完,9月1日之后用該筆貸款實際消費的部分,同樣可享受財政貼息。
上述民生銀行個貸經理還補充說,若貸款人認為自身消費符合貼息條件,但查詢記錄顯示未享受貼息,或對銀行計算的消費金額有異議,可攜帶消費發票等佐證材料,到銀行線下網點重新申請并提交材料。經銀行審核確認符合消費要求的,將為客戶補計相應貼息。
多家銀行表示,貼息僅針對個人消費貸款中“實際用于消費”的部分,核心前提是具備真實消費行為。個人消費貸款資金嚴禁違規挪用于投資理財、房地產等領域,一旦發現違規,不僅會被追回貼息資金,還將影響個人征信記錄。同時也提醒消費者,切勿因利率優惠、有財政補貼就盲目申請貸款。
推動銀行信貸業務發展
在業內人士看來,財政資金對消費貸款貼息政策的實施,將通過“財政+金融”協同機制有效降低消費者的借貸成本,激發消費意愿、釋放消費潛力,對擴大內需和穩定經濟增長起到積極作用。
“總體判斷,兩項貼息政策出臺會有效降低居民和經營主體的借貸成本,撬動更多的信貸資金精準投向消費領域,促進個人消費貸款及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的有效增長。”建設銀行行長張毅日前在該行中期業績會上表示。
談及貼息政策對銀行業務的影響,郵儲銀行零售業務總監梁世棟近日在該行中期業績會上坦言:“對我們銀行的消費信貸業務作用肯定是非常正面的。我們作為執行機構,要把好事辦好,一方面,讓老百姓切實享受到政策的優惠,發揮出政策的預期效果;另一方面,也以此項政策實施為契機,推動自身業務實現更加穩健、更加健康的快速發展。”
“財政貼息政策是短期提振消費的催化劑,但需銀行強化風控、消費者理性參與,方能實現穩增長與防風險的平衡。”南開大學金融學教授田利輝表示。
在田利輝看來,執行這一項政策時,銀行需要落實全流程風控和合規管理,做到“四要”:一要精準識別消費場景。通過大數據追蹤貸款賬戶交易流水,確保資金用于手機、家電、旅游等指定領域。二要嚴控資金用途合規性。禁止信用卡分期、投資理財等非消費類貸款享受貼息。若發現違規,需追回貼息資金并納入征信黑名單。三要動態評估客戶資質。警惕“套利貸”,對已有多筆消費貸款的高杠桿客戶提高審查標準,避免過度借貸引發違約風險。四要系統升級和提升業務透明度。
對消費者而言,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薛洪言表示,貸款用途需嚴格符合政策要求。消費者應通過銀行官方渠道辦理,警惕第三方中介。還款期間需保留消費憑證,如遇銀行誤判可憑交易記錄申訴。特別需注意,若通過虛假交易套取貼息,將被納入個人征信不良記錄,務必確保資金真實用于消費場景。
多家銀行表示,將聚焦精準支持真實的消費需求,簡化貼息流程,提升客戶體驗,深化貸款與消費場景融合,精心抓好組織實施,以高質量金融服務助力擴大消費需求,讓消費市場的參與方更加便捷地獲得國家政策紅利。
來源: 證券日報 彭 妍 楊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