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至9月1日,2025年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在天津舉行。這是上合組織峰會時隔7年再次回到中國,也是峰會首次落地天津。共有20多位外國領導人和10位國際組織負責人蒞臨參會,這是上合組織成立24年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屆峰會。
在本屆峰會上,中方宣布:計劃在有需要的成員國實施100個“小而美”民生項目;今年年內向成員國提供20億元人民幣無償援助,未來3年對銀行聯合體成員行新增發放100億元人民幣貸款;從明年開始,在現有基礎上將上合組織專項獎學金名額翻一番,實施上合組織博士生創新培養計劃,共育學術科研卓越人才;未來5年,在成員國建設10所“魯班工坊”,提供1萬個人力資源研修培訓名額。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蘇暢表示,本屆上合峰會的隆重召開有雙重意義:其一,上合組織踐行聯合國憲章精神,強調互信,奉行多邊主義,堅持多邊協商、堅持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上海精神”體現了聯合國的核心價值觀,在當前動蕩多變的國際局勢下,上合組織樹立了和平與發展的典范;其二,上合命運共同體為成員國謀發展、為人民謀福利,今年上合峰會的務實合作成果應成為紀念聯合國成立80周年的獻禮。
據外交部消息,在本屆峰會上,成員國領導人簽署并發表《天津宣言》,批準《上合組織未來10年(2026—2035年)發展戰略》,發表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和聯合國成立80周年的聲明、關于支持多邊貿易體制的聲明,通過加強安全、經濟、人文合作和組織建設等24份成果文件,為上合組織未來發展指明方向。
成員國領導人還共同見證上合組織應對安全威脅與挑戰綜合中心、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中心、信息安全中心、禁毒中心揭牌。會議一致同意接收老撾為對話伙伴,決定由吉爾吉斯斯坦接任2025至2026年度上海合作組織輪值主席國。
首次以觀察員身份參加上合峰會的東盟秘書長高金洪指出,本屆上合峰會取得一系列成果,將為本地區和全球的和平與穩定貢獻積極力量。他說,當前的國際形勢已經充滿太多不確定性,希望上合組織能夠為區域合作帶來可預測性和穩定性。特別是,隨著上合“朋友圈”不斷擴大,上合組織應為建立一個更具代表性、更加公平公正的多極世界體系而努力。
上合組織成立于2001年6月15日,創始成員國為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201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加入。2023年,伊朗加入。2024年,白俄羅斯加入,成員國增加至10個。此外,該組織有阿富汗、蒙古國2個觀察員國,以及10多個對話伙伴。
上合組織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屆峰會
8月31日晚,出席此次上合峰會的外國領導人全部抵達天津。伴隨著各國名曲音樂,中外領導人在梅江會展中心留下了一張巨大的“全家福”,海河之濱也進入了世界矚目的“上合時刻”。
哈薩克斯坦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古麗娜爾·沙伊梅爾格諾娃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的書面專訪中表示,天津峰會是上合組織在復雜全球局勢下深化合作、推動區域繁榮的重要契機。如今,上合組織的正式成員已增至10個,這些成員覆蓋了關鍵的過境走廊、能源系統和市場,有望為區域穩定和發展注入新動力。
本屆上合峰會創紀錄的規模“凸顯了上合組織在地緣政治緊張的情況下日益增強的召集力”。
談及中國在上合組織中的作用,高金洪表示,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在上合組織內扮演著重要的領導角色。“考慮到中國的人口規模、經濟實力以及外交影響,中國已成為維護和平與穩定的重要力量,并支持以世界貿易組織(WTO)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系——這對于我們來說非常重要,這也是東盟一直支持的方向。”
今年是白俄羅斯首次以正式成員身份參與峰會。白俄羅斯外長雷任科夫表示,上合組織不僅是安全合作平臺,更是加強經濟韌性、促進多極化和推動文明對話的重要機制。在新的形勢下,上合組織有望進一步推動各國在金融、物流、農業、文化等領域的務實合作。該國對全程參與上合峰會的討論充滿期待,也希望能夠充分發揮該國作為交通物流樞紐和糧食供應大國的優勢深化同其他國家的合作。
自成立以來,上合組織始終秉持“上海精神”,不斷鞏固政治互信,持續增進睦鄰友好,共同守護地區安全,切實加強務實合作,影響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不斷提升。外交部副部長孫衛東2024年9月在吹風會上指出,“上合組織大家庭”已覆蓋三大洲26個國家,總面積超過3600萬平方公里,占亞歐大陸65%以上,成員國人口超33億,約占世界總人口的42%,成為當今世界幅員最廣、人口最多的區域性國際組織。
分析認為,此次峰會不僅展現了上合組織在區域合作中的強大凝聚力,更彰顯了“全球南方”在世界舞臺上的崛起力量,為推動全球和平、穩定與發展注入新的強勁動能。
中國農業大學文科資深講席教授、國際發展與全球農業學院名譽院長李小云指出,全球南方國家不僅在經濟上快速崛起,更在積極探索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而這迫切需要構建自主發展理論支撐。
李小云認為,全球南方的整體興起以及相互間日益成熟的合作網絡,正為全球南方重塑發展話語打下堅實的基礎。
中方提出全球治理倡議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和聯合國成立80周年。在世界動蕩變革之際,上合組織肩負著維護公平正義的重任。在峰會上,各方一致表示,面對變亂交織的國際形勢,成員國要加強戰略協作,捍衛二戰勝利成果,維護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反對單邊霸權、反對保護主義,完善全球治理體系,維護國際公平正義。
為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9月1日下午,中方在“上海合作組織+”會議上提出全球治理倡議,引起國際輿論廣泛討論。這是繼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之后的又一中國倡議,強調要確保國際法和國際規則平等統一適用,不搞“雙標”,不將少數國家的“家規”強加于人。
白俄羅斯外長雷任科夫對這一新倡議給予高度評價。“這個倡議對我們來說非常有意義,中國對國際社會表現出充分的尊重,并且展現了一個大國的責任和擔當,致力于同所有國家發展友好關系,為世界的穩定與和平做出重要貢獻。”他說,“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這個倡議顯得非常重要。”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王義桅表示,全球治理倡議的提出恰逢其時。“在聯合國成立80周年的節點下,如何推動更加公平公正的全球治理是一項重要課題,中方對此提出了基于深厚文化積淀的‘東方智慧’。”
不僅如此,他補充道,這個倡議是前三大中國倡議的延伸,不僅維護了聯合國的核心地位,增強其權威性和有效性,還反映了全球南方國家的心聲,不僅針對傳統領域如經濟金融,還針對AI、全球氣候變化等新領域,彰顯共商共建共享原則。這四大倡議可以被視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四大支柱。
中國在上合組織內發揮關鍵領導作用
自2001年成立以來,中國曾四次主辦上合組織峰會,2001年、2006年在發源地上海,2012年在北京,2018年在青島。今年是上合組織峰會第五次回到中國。
在天津峰會上,中方宣布,將成立中國—上合組織能源、綠色產業、數字經濟三大合作平臺,以及科技創新、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三大合作中心,并在未來5年同上海合作組織其他國家一道實施新增“千萬千瓦光伏”和“千萬千瓦風電”項目。中方愿同各方共同建設好人工智能應用合作中心,歡迎各方使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請有條件的國家參與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俄戰略協作高端合作智庫副秘書長許昌志指出,上述成果緊緊契合“上合組織可持續發展年”,充分回應上合組織國家拓展經貿合作、維護經濟安全的迫切訴求。
具體來看,他認為,上合組織國家在能源、綠色產業和數字經濟領域加強協同,有助于進一步打破貿易壁壘,形成硬聯通與軟聯通相互支撐的一體化網絡。科技創新中心有望成為新興技術規則制定的重要平臺,高等教育和職業技術合作將增強區域人才競爭力。
同時,他指出,“千萬千瓦光伏”和“千萬千瓦風電”項目是推動區域能源轉型、深化綠色合作的關鍵舉措,將進一步推動區域發展模式的系統性重構。同時,中方提出共建人工智能應用合作中心、開放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邀請參與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是深化區域科技合作戰略伙伴關系的關鍵舉措,通過開放基礎設施、共享技術標準,構建上合組織科技發展共同體。
至于中方提出要“盡快建成上海合作組織開發銀行”的呼吁,他認為,這將有利于充實成員國經貿合作的載體、路徑和內容,進而保障各國和區域經濟安全。
“這些舉措再次充分體現中國在提供公共產品、引領規則標準、培育發展動能方面的大國戰略擔當,為上合組織未來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并將為全球治理提供‘非西方中心’的實踐樣本。”許昌志說。
近5年來,中國同上合組織其他成員國貿易額接連突破3000億、4000億、5000億美元,地區深度互聯互通格局正在形成。據商務部數據,2024年,中國與上合組織其他成員國貿易額約5124億美元,同比增長2.7%。中國自其他成員國進口原油、天然氣、煤炭近900億美元,進口農產品136.6億美元。同時,中方向其他成員國出口機電產品2100億美元。
“近年來,中國和上合組織其他成員國的投資和產業合作穩步發展。目前,中國企業在其他成員國設立的企業超過3000家,年均創造就業崗位超過20萬個。”商務部合作司司長張力8月27日在上合組織經貿合作專題吹風會上說。
上合組織前秘書長諾羅夫表示,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上合組織的深度對接,成員國不僅能夠實現資源互補、經濟共贏,還將為區域和平、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同時為下一代的福祉和長遠發展創造條件。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作者:鄭青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