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不卡一区_成人综合婷婷国产精品久久免费_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99热_99热精品在线

“智駕”有望重塑車險市場

2025-09-04 16:50:48 作者:譚樂之

20250904105531010-4-7b9b3.jpg

當前,智能輔助駕駛功能已成為車企的核心競爭力之一。2025年初,頭部新能源車企比亞迪發布“天神之眼”智能輔助駕駛系統,對標特斯拉FSD系統,計劃裝配于10萬元(人民幣,下同)以上全部車型,智能輔助駕駛功能逐步從豪華車型向經濟型標準車型遷移,市場預計2025年將成為智能輔助駕駛技術爆發式增長的一年。

近日,瑞士再保險(以下簡稱“瑞再”)發布中國車險市場現狀報告指出,車險作為中國最大的非壽險業務,近年來表現趨于穩定,但若干顯著的理賠趨勢和新興風險為行業帶來挑戰與機遇。隨著智能輔助駕駛汽車快速崛起,保險業面臨新機遇——智能輔助駕駛技術有望降低事故頻率并重塑車險市場。

新趨勢帶來挑戰

過去幾年,中國車險市場的表現主要受兩大關聯因素影響。

瑞再報告顯示,自2020年9月啟動車險綜改以來,當年市場保費持平,2021年保費下降5.7%,而2014-2019年保費復合年增長率達8.2%。此外,2021年市場整體綜合成本率升至101%,為2015年以來首次出現承保虧損。2022年對于保險公司來說是車險的轉型之年:市場逐步適應車險綜改影響,同時因疫情防控期間交通流量和活動減少,出險率有所下降;保費增長與盈利基本恢復至疫情前水平,即2022-2024年保費復合年增長率為5.5%,基本符合汽車保有量5.2%的增速,且市場綜合成本率為98.1%。

瑞再認為,盡管車險業務表現趨于穩定,但若干顯著的理賠趨勢和新興風險為行業帶來挑戰。

一是自然災害事件導致索賠激增。瑞再指出,根據近期理賠數據,單次重大自然災害事件造成的損失可達市場保費規模近1%,這對車險的盈利性構成挑戰,而該業務已因激烈競爭而利潤微薄。

二是理賠通脹保持穩定,但盈利挑戰猶存。近年來,車損險與第三者責任險的理賠通脹率均保持在溫和水平。

三是新能源汽車對賠付成本的短期影響。新能源汽車銷量持續快速增長,2024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約占新車銷量的48%,新能源車險保費收入占車險總體保費收入的15.4%。新能源汽車的賠付成本高于傳統燃油車,目前該業務板塊處于承保虧損狀態。

協同合作解決新能源車險高賠付

過去5年,中國逐步成為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全球領導者。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占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的70%。僅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包括插電式混合動力新能源汽車、增程式新能源汽車和混合動力新能源汽車)的新車銷售滲透率已增至48%,當年售出約1300萬輛新能源汽車。

瑞再指出,近年來,新能源車險保費規模快速增長,但該業務目前仍處于承保虧損狀態。一方面,新能源汽車保費過去5年大幅上漲,2024年新能源汽車保費(含交強險及商業車險)達1409億元,占車險保費總額的15.4%。此外,預計到2030年,新能源汽車保費占比將提升至車險總保費的37%。

另一方面,2024年,新能源車險平均綜合成本率約為107%,承保損失57億元。高綜合成本率主要由高賠付率造成,比如,在301款保有量超1萬輛的新能源乘用車中,有99款車型賠付率超100%。又如,在保有量超5000輛的55款新能源貨車中,有38款車型賠付率超100%。新能源汽車的車均風險成本是燃油車的2.2倍。

瑞再指出,新能源車險的高風險溢價可歸因于以下幾個因素:一是某些物理特性可能導致理賠成本高昂(如動力電池平均成本約占整車價值的一半,且通常安裝在底盤上極易損壞);二是新能源汽車與燃油車在駕駛特性上存在顯著差異,駕駛員需要一定時間適應,因此,新能源汽車在使用的第一年出險率較高;三是在35歲以下年輕群體、較發達城市、商用車輛等賠付表現差的風險群體中占比偏高。當前,保險業與新能源汽車制造商正協同應對這些挑戰。

智能輔助駕駛技術有望降低事故頻率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輔助駕駛汽車快速崛起為保險公司設計新的保險產品提供了機會。例如,隨著智能輔助駕駛功能滲透率提升,從2024年末開始,智能駕駛責任險開啟快速增長模式。該產品主要保障由智能輔助駕駛系統缺陷導致的損失,整車廠通常將該保險產品與其服務包捆綁銷售。隨著更多具備智能駕駛功能的車輛上路,軟件可靠性及網絡安全等新型風險逐漸顯現。

2024年,中國以640萬輛、1170億美元的出口額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瑞再指出,中國汽車全球出口激增對保險公司具有多重影響。例如,多家整車廠和貿易商需要與出口相匹配的保險產品(如出口車輛延長保修保險),該產品為出口商提供參與國際貿易所需的信心與保障,助力中國汽車出口。同時,必須建立包含第三方管理公司(TPA)、維修網絡和銷售渠道的出口車保險生態系統。生態系統越成熟,海外保險業務增長就越快,也能為海外客戶提供更多保險產品。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 譚樂之)

責任編輯:龐淳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