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需要領導給我特別的假期,我只希望領導能夠支持我周末調休,這次來參加比賽特別不容易。”8月31日,2025哈爾濱馬拉松賽后,護士張水華含淚的請求引發了全網關注。而單位領導的回應同樣值得人深思:“你要參加比賽是你自己的事情,是你自己的業余愛好,你要參加比賽,你自己去跟同事調班。”
這番對話,撕開了當代職場人共同面對的困局。在責任與熱愛、制度與個性之間,我們是否只能二選一?
據了解,張水華已多次參加馬拉松賽事,單位在此前也給予了一定程度的理解與調班支持。這一點值得肯定——單位愿意提供便利,是一份情分,體現出組織對員工個人發展的關懷。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醫療機構的首要任務是保障醫療服務連續性和患者安全,嚴格的值班制度是維護這一目標的基石。實際上,醫療機構排班牽一發而動全身,每一次調班都意味著其他同事可能需要承擔更多工作。若長期、頻繁為個別員工提供特殊安排,容易引發內部不公平,領導協調起來也面臨實際困難。因此,即便不額外提供便利,單位也是在恪守其本分,不應因此受到指責。
回過頭看看此次事件中的主角張水華,其面臨的困境,對許多當代職場人而言也并不陌生。一位醫護人員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追求跑步理想,這本是現代人多元價值追求的體現,值得尊重。然而,當兩個角色的需求在同一時間維度上產生競爭時,沖突就在所難免。
畢竟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全都要”的完美選項,只有在現實約束下的權衡與取舍。醫院的首要任務是保障醫療安全,需要穩定的排班和可靠的人手;馬拉松訓練則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這不禁令人想起孟子那句“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古訓,在當今社會依然適用。
事件曝光后,輿論迅速分裂成兩個陣營,陷入非黑即白的“對立戰”。一派指責領導冷血,一派批評護士自私。這種“貼標簽”式的爭論將復雜的現實問題過度簡化,煽動了對立情緒,卻無助于問題的真正解決。我們應該認識到,單位的首要任務是保障醫療服務的連續與安全,需要嚴格的值班安排和充足的人力支持;而員工作為獨立的個體,也有權利在業余時間發展自我、實現個人價值。這兩者并非天然對立,而是需要在溝通和理解中尋找平衡點。
一個成熟的社會,應當在尊重制度剛性的基礎上,為員工合理的個人追求保留適度彈性。從員工角度,在追求愛好的同時,也應體現出職業素養與擔當——例如提前規劃、主動溝通,以優異的工作表現贏得信任與支持,而非將單位的配合視為理所當然。而從組織管理角度,則可在確保運轉不受影響的前提下,嘗試建立更清晰的調休規則與申請機制,讓特殊需求有通道可循,亦避免臨時協調帶來的管理成本。
張水華的眼淚之所以觸動人心,是因為她讓我們看到自己——每一個在家庭、工作、夢想之間不斷協調、經常掙扎的普通人。我們都在尋找那根平衡木,既不愿放棄職業責任,也不想辜負心中熱愛。
人生的藝術,不在于拿到所有想要的,而在于在不能全部擁有的情況下,如何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在現實約束下依然有策略、有毅力地逼近夢想,或許才是真正的成熟。這位“最快護士”的故事,最終不應該成為一場對立雙方的辯論賽,而應該成為每個職場人學習如何做好人生選擇題的契機。
畢竟,人生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斷題,而是一道需要智慧與勇氣來解答的選擇題。如何解答這道題,最終定義了我們的人生軌跡和價值追求。
來源:紅網 作者:李佳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