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市公司頻頻簽訂大額訂單,引發市場關注。這些訂單不僅為企業業績增長提供了直接支撐,更從側面反映出光電子封測、新能源、航天等多個領域的產業活力。
例如,9月3日,羅博特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羅博特科”)發布公告稱,其全資子公司ficonTEC Service GmbH(以下簡稱“ficonTEC”)與瑞士某頭部公司C的子公司簽署重大合同,金額約946.50萬歐元(折合人民幣約7867.02萬元),占公司2024年度經審計營業收入的比例超過7.11%,合同標的為全自動硅光子封裝整線設備或服務。
9月2日,遠東智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公告披露,8月份,公司子公司中標/簽約千萬元以上合同訂單合計16.89億元,涵蓋智能電網線纜、綠色建筑線纜等品類。
航天領域也頻現大額訂單。8月30日,航天宏圖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公司與客戶簽署9.9億元(不含稅)衛星及地面系統采購合同,履行期限1200天。此次合作是公司首次承接國際客戶衛星在軌交付業務,創下公司單個項目合同額新高。
新能源領域同樣動作頻頻。8月28日,天津濱海能源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公司全資子公司簽訂“二期5萬噸/年鋰電負極材料前端項目及8.2萬噸/年鋰電負極材料石墨化項目”工程總承包合同,暫估總價9.10億元(含稅)。
對于上述訂單,多家公司在公告中表示,若項目順利實施,將對公司未來經營業績產生積極影響。
盤古智庫(北京)信息咨詢有限公司高級研究員余豐慧表示,上市公司大額訂單的集中出現,本質是技術迭代與市場需求深度耦合的結果。在光電子封測領域,5G基站擴建、AI(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建設及數據中心規模化布局,直接拉動了硅光子封裝設備等高端產品的需求,具備核心技術專利的企業成為市場首選;在新能源領域,“雙碳”目標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持續提升,鋰電產業鏈從上游材料到下游應用的擴張需求明確,負極材料產能擴建項目的密集落地正是產業鏈“補鏈強鏈”的直接體現;航天領域則得益于商業衛星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國際市場對衛星發射及地面配套系統的需求增長,為具備完整技術方案的企業創造了訂單機會。
有業內人士表示,這些訂單還揭示出三大核心趨勢。一是技術壁壘構筑競爭護城河,各細分領域的訂單資源明顯向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企業集聚,而研發投入的強度與持續性,是企業構建技術優勢、提升訂單獲取能力的核心支撐;二是賽道分化態勢加劇,新能源、光電子等戰略性新興領域的訂單規模呈快速增長態勢,而傳統行業訂單則更多集中于智能化改造、綠色轉型等升級類需求;三是全球化布局成頭部企業戰略選擇,高端設備、航天等領域的跨國訂單不斷出現,既表明國內企業的技術與服務能力已達到國際競爭水準,也為產業發展開辟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總體而言,上市公司大額訂單的密集涌現,既是企業產品競爭力、市場開拓能力的直觀展現,更釋放出我國產業發展新動能加速蓄積的積極信號。”中國城市專家智庫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林先平表示,從宏觀經濟視角看,這些訂單主要集中在高端制造、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僅為相關企業提供了穩定的業績增長預期,更能帶動產業鏈上下游的投資擴張與就業吸納,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來源:證券日報 陳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