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大理公開宣布,不得在蒼山保護區違規組織“采菌游”“研學游”“探險游”等活動,引發關注。9月2日,從多位在大理從事采菌游的領隊處了解到,現在蒼山及附近已無法進行采菌游,只能到洱源、巍山、楊柳村草甸等更遠的地方采菌子。一位曾長期帶隊在蒼山撿菌子的領隊表示,蒼山封山后,他目前改為帶隊在洱源縣撿菌子,距離大理城區約一個半小時車程,“蒼山周邊都沒有了,不敢帶,會被抓的。”據報道,今年夏天以來,到云南大理蒼山采蘑菇成為網紅項目,吸引大量游客進山尋找、采摘各種野生菌,部分游客的無序濫采和破壞性行為,對蒼山生態構成威脅。
云南大理“采菌游”等戶外活動走紅,雖然對當地生態旅游發展有促進作用,但代價卻是生態環境被破壞。這一現象反映出,人們對親近自然的生態旅游的需求和無序濫采的破壞行為對生態環境造成威脅,這是當前生態旅游發展所面臨的困境。
活動形式雖然多樣,但在對生態環境破壞上卻有“共性”的集體烙印。龐大的游客數量,不可避免地對同一區域反復踩踏,此種行為會破壞土壤的團粒結構,進而降低透氣性和滲水性,影響植物根系生長,導致地表植被退化、草甸枯萎等情況,形成不可挽回的“傷痕”。而大量游客產生的垃圾如果未能得到及時處理,不僅會造成視覺污染,更會有動物誤食的風險和水源源頭污染等嚴重影響。
為破解此困境,及時止損,“搶救”生態,云南大理公開宣布禁止此類違規活動在蒼山保護區內組織。同時,為滿足游客活動需求,將采菌游場地轉移至洱源、巍山、楊柳村草甸等地。
陣地雖已轉移,但在新的活動地應當及時制定嚴格的活動措施,如:實行“有限制采摘”。限制采菌的季節,不在菌類萌芽時期、生長時期采摘以免破壞其自然生長規律。采摘的時間和數量也要限制,在菌類成熟時期,規定間隔幾天組織開展一次采菌活動,每次采菌活動的時長為幾個小時。
生態旅游形式多樣,1993年國際生態旅游協會把其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因此,無論何種形式的生態旅游,都必須以生態保護為前提,如此才能避免蒼山生態破壞的悲劇重演。
而出現此類破壞行為的根源主要有,過度追求旅游業發展,導致超負荷游客接待;相關監管力量的缺失;相關從業人員的專業度不高和游客薄弱的生態保護意識。實現生態保護和生態旅游的和諧發展,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努力。生態管理部門要強化監管,嚴格審批生態旅游項目,同時加強教育引導,倡導“無痕山林”理念,減少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生態旅游的從業人員,破壞生態的活動絕不組織,提高自身專業能力,積極監督游客行為。數量龐大的游客群體,是生態保護的關鍵,要樹立生態保護意識,遵守生態旅游規定,做到去旅游但不搞“破壞”。
值得注意的是,生態旅游本身不是導致生態破壞的原罪,無節制的開發,過度的參與和無知的破壞才是元兇。不一味的以旅游開展為目的,應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首要標準,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共贏之路”,實現生態保護與生態旅游齊發展,共輝煌!
來源:紅網 作者:陳妍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