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印度尼西亞爪哇島,驕陽似火。在東部布爾沃索諾村,綠油油的農田錯落有致,民居房前屋后椰影婆娑。村民們聚集在村后的“清涼溪”旁休閑乘涼,這里林木茂密、溪水清澈,岸邊開辟出人行道,還設有石桌石凳、休閑涼亭,有村民在這里開設小商鋪,旁邊還建了兒童泳池。
外人很難想象,幾年前,周邊村民習慣把小溪的岸邊當成露天垃圾場,環境衛生堪憂,不少人都選擇繞道走。
8月20日,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東部的布爾沃索諾村,村長亨德里克(左四)與同事手持中印尼兩國國旗合影。葉平凡 攝
村長亨德里克發動村民徹底清理小溪,將這里改造為村民休閑娛樂的場所,并取了好聽的新名字——“清涼溪”。而亨德里克作出清理小溪的決定,源于他2023年隨印度尼西亞農村干部研修班(簡稱“村長班”)赴中國的學習交流。
“村長班”于2019年正式啟動,由中國駐印尼大使館主辦,與印尼農村、落后地區發展部合作,每年選派20至30名印尼村長到中國參訪學習。截至2024年,“村長班”已舉辦4期,逾百名印尼村長踏上中國土地,體驗了解中國農村建設。
那次學習交流期間,亨德里克去了北京、浙江、安徽等地,其中杭州東梓關村的水系治理和水資源保護工作給他留下深刻印象。“整個村莊被水環繞,環境優美愜意,無論水面還是街道都干干凈凈,垃圾進行分類處理。受此啟發,回來后我就馬上行動。”他說,“中國朋友做得好,我們印尼也要跟上。通過村民的集體努力,村子里蚊子少了,環境變好了,人也更健康了。”
8月20日,村民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東部布爾沃索諾村的“清涼溪”旁休閑。葉平凡 攝
改造后的“清涼溪”給周邊村民帶來很多好處。村民瑟拉梅特和家人在“清涼溪”開了間小賣部,他說:“這里曾經臟亂不堪又沒人管理,現在卻干凈舒適,很多人過來休閑,我一天平均能賺50萬印尼盾(約合220元人民幣),最多時甚至能達到200萬印尼盾,全家經濟狀況越來越好。”
從中國東梓關村到印尼布爾沃索諾村,鄉村環境治理完成了一場國際接力。亨德里克希望“清涼溪”的成功經驗能在印尼推廣開來,造福更多印尼村莊。
布爾沃索諾村的村公所也在亨德里克的努力下煥然一新。亨德里克說,從中國回來后,他對村公所的功能和意義有了新認識,于是翻修了村公所并重新規劃功能:處理基層民政事務、提供公共議事空間、承擔教育和知識傳播功能、宣傳推廣村莊形象。亨德里克還計劃在村公所內設立展示廳,用于介紹布爾沃索諾村以及推廣當地特色產品。
“中國的發展日新月異,中國鄉村治理也很好,雖然兩國國情不同,但我們從能做的地方開始做起,就能步步前進。”他說。
中國行讓亨德里克感受最深的,是中國人民不懈奮斗的精神。“我們還要鼓舞其他人一起參與建設家園的事業。這才是我的‘中國行’的最大收獲。”他說。
蘇蒂克諾是布爾沃索諾村70個養鴨戶的組長。據他介紹,正是在亨德里克的努力推動下,村里的養殖戶們獲得了銀行小額貸款,也慢慢集合起來,形成規模效應,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不斷增強。
“現在我們每天都要統銷1000至1400只鴨子,除了附近市鎮,還銷往瑪瑯、泗水等大城市。我們一天的利潤在600萬印尼盾(約合2640元人民幣)左右。”蘇蒂克諾說。
亨德里克這位辦實事的村長,走到哪兒都有人熱情地和他打招呼。遇到長輩或熟人,他們還要聊聊農業的最新行情。
亨德里克說,他手機里會收到最新的仔鴨市場價格;晚上8點還在召集村民開會,討論村莊安全問題;今年又用政府下撥資金為村里修了一段水泥路;不久前,村里一個姑娘嫁給了中國小伙子,他還幫助這對新人辦理結婚證……
“如果我們碌碌無為,結果也會是平淡無奇,但如果我們帶著非凡的熱情做不尋常的事,結果或許會完全不一樣。感謝中國和印尼的合作,給予我們前往中國學習的機會,衷心希望‘村長班’越辦越好,如果有機會,我還想再去中國參觀學習。”亨德里克說。
8月20日,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東部的布爾沃索諾村,村長亨德里克展示“村長班”培訓證書。葉平凡 攝
(來源:新華社 作者:葉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