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氣爽,正是出游好時節。但在一些景區,卻出現了這樣的畫面:售票處前豎立著一米多高的二維碼展板,喇叭循環播放著線上購票提示,一位老人因未提前預約,最終無奈轉身離去。
這樣的情景并非個例。調查發現,多地景區推行“僅線上售票”模式,復雜的頁面讓老年人不知所措;部分景區雖保留線下窗口,但票源極少;甚至還有一些完全取消人工服務,導致許多老年人圍在購票展板前手足無措,最終因不熟悉線上操作而悻悻離去。更有家庭反映,老人若想出游,常需子女陪同完成預約。數字技術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在景區門口豎起了一道“數字高墻”。
我國正快速步入老齡化社會。今年1月17日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全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31031萬人,占總人口的22%。其中,超過70%的老年人具備出游意愿和能力,“銀發旅游”正成為旅游市場最具潛力的增長點。老年人出游頻次高、停留時間長、消費能力穩定,旅游需求正從傳統的“低價團”向“品質游”“體驗游”升級,催生出一個千億級消費市場。
然而,部分景區為降低運營成本,全面推行線上預約和購票,頁面設計卻復雜難用,許多老年人站在景區門口望“碼”興嘆。這類做法實則是將技術成本轉嫁給老年人,既違背“科技服務于人”的初衷,也暴露出公共服務的普惠性不足。忽視老年人的購票需求,不僅損害其合法權益,更折射出服務意識的缺失。這不僅與我國老齡化進程不相適應,與銀發旅游的蓬勃發展背道而馳,更令旅游業錯失“銀發經濟”的巨大機遇,最終影響整體旅游市場的健康發展。
科技發展應更具溫度,而非成為排斥的壁壘。《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明確規定,老年人在旅游活動中依照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享受便利和優惠。在老齡化與數字化并存的時代,公共服務與商業服務都應更加包容。景區作為公共服務的重要窗口,其服務品質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尺。唯有填補“數字鴻溝”、補齊“服務短板”,才能讓每一位游客——無論年輕或年長——都能平等享受“詩和遠方”。
破解“老年人景區購票難”這一難題,需多方協同努力。政策層面,應出臺具體細則,將適老化服務從倡議轉變為剛性要求,明確線下窗口數量、免預約名額比例等硬性指標。景區方面,應推進線上系統適老化改造:簡化流程、放大字體、增加語音引導,同時保留充足人工服務,主動協助老年人完成購票。更關鍵的是,要認識到老年旅游市場的巨大潛力——提供適老化服務并非負擔,而是搶占藍海市場的戰略選擇。
技術進步的初衷是提升服務,而非設立門檻。智慧旅游的真正意義,在于以技術賦能體驗,而非讓便捷變成阻礙。推進景區適老化,既是對長者的關懷,也是對服務本質的回歸,更體現著一個社會的文明成色。為老年人掃清購票障礙,不僅是在踐行社會包容,也是在打開一個嶄新的消費市場。銀發旅游潮已然到來,只有跨越“數字鴻溝”,才能讓所有人共享旅游之美,推動消費市場走向更繁榮、更包容的未來。
來源:紅網 作者:周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