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網絡視頻廣告時,總覺得時間過得很慢?這不是錯覺。據報道,多個互聯網平臺標識為80秒、120秒的廣告,實際播放時間皆多于標明時長。互聯網視頻廣告,正在悄悄“偷走”用戶時間。
互聯網視頻“貼”廣告,只要內容恰當適宜、時長標注準確,并無不妥。然而據報道,通過播放廣告“偷”用戶時間,似乎成了行業潛規則。廣告時間多出個兩三秒,事情看似不大,卻關乎用戶權益、平臺信譽,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公平交易權。
有的平臺并不認可“偷”時間的質疑,將原因歸咎于頁面加載緩沖等技術層面。數百萬次的用戶點擊量、播放量都能統計,“多”出來的幾秒鐘廣告時長卻發現不了,顯然難以服眾。是不能精準把控廣告時長,還是不想、不愿精準把控?對于視頻平臺而言,每一秒鐘都是叮當響的“銅板”。據報道,某App通過“偷時間”的操作,一年能多賺數千萬元。一邊“秒”傷用戶權益,一邊獲取經濟利益。這些視頻平臺的算盤,打得太響了。
被眼前利益蒙蔽而失守信譽底線,不是持久的生意經。視頻平臺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用戶更看重的,是服務細節是否到位、觀看體驗是否絲滑。盯著幾秒鐘廣告“做文章”,“偷”用戶時間,勢必給自身形象和信譽挖坑,極易引發用戶反感。視頻平臺應強化商業自律,監管部門也應約束平臺,把“時間”還給用戶。
在廣告時間上搞“鬼秤”,稱出了視頻平臺信譽分量不足。堅守誠信底線、珍惜用戶信任,平臺才能在市場競爭中長久立足。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李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