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錄取通知書,承載著多少家庭的希望與夢想。然而,這一紙錄取通知書握在手里還沒焐熱,校門卻對自閉癥學生關上了。據報道,近日,廣東某職業院校以“不知曉病情”“怕影響其他學生”為由,在報到當天勸退已錄取的自閉癥學生,引發社會廣泛熱議。這操作實在讓人看不懂,更讓人心里不是滋味。這不僅觸碰了法律紅線,更背離了教育的初心,是教育的失格。
“不知曉”不能成為違法拒錄的擋箭牌。學校一句“面試人員不知曉病情”,試圖將責任推得一干二凈。“怕影響正常學生”,這話聽著就扎心,暴露的是對特殊教育認知的淺薄。自閉癥不是傳染病,而是神經多樣性的自然呈現。《2022年度兒童發展障礙康復行業藍皮書》指出,孤獨癥譜系障礙人群超過1000萬人,其中0—14歲兒童約有300萬—500萬人。每一個數字背后,都是一個渴望被接納的生命與家庭。
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場所,豈能先于社會貼上歧視標簽?學校和殘聯合作的本就是殘障招生項目,怎么到了自閉癥學生這里,就成了“特殊”的例外?肢體殘疾、言語殘疾能收,自閉癥就不能收?難道殘疾還分三六九等,教育公平也要看“殘障類型”下菜碟?
更關鍵的是,這事兒壓根不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規定,不得因其殘疾而拒絕招收符合國家規定的錄取要求的殘疾考生入學。教育部、衛健委和中殘聯聯合制定的招生體檢指導意見,也從未將自閉癥列為高校拒錄事由。校方在發放錄取通知書后反悔,既構成違約侵權,更是對法律尊嚴的公然挑戰。李同學報考時提交了殘疾證,沒藏著掖著,反倒是學校自己的招生程序出了疏漏,最后卻要讓學生來承擔后果,這道理講不通,更站不住腳。
教育的本質是什么?是“一個都不能少”的堅守,是“人人皆可成才”的信念。從國家層面的《“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到《廣東省促進殘疾人就業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政策春風早已吹拂大地。但再好的政策,也需基層執行者用真心去落實。學校作為育人之地,本該是破除偏見的地方,卻反過來用怕影響他人的理由制造隔閡,這不僅寒了學生和家長的心,更背離了教育的初心。
當院校將自閉癥學生擋在校門外時,擋住的不僅是一個孩子的求學路,更是一個家庭的希望,一個社會的文明溫度。眼下,廣東省殘聯要和學校溝通解決此事,這是好事。但解決問題不能只停留在“是否接收李同學”這一步,更要追問:招生程序為何會出現疏漏?對自閉癥學生的教育支持體系是否缺失?“殘障類型歧視”的思維定式該如何打破?
錄取通知書不是隨意張貼的“小廣告”,想貼就貼,想撕就撕。它承載著一個學生的期待,也代表著一所學校的信譽,更關聯著法律的尊嚴和教育的公平。別讓一張輕飄飄的“拒收通知”,涼了弱勢群體追求夢想的熱情,也別讓教育公平的底線,在“怕麻煩”“怕影響”的借口里失守。畢竟,每個孩子都值得被溫柔以待,每個夢想都不該被輕易辜負。期待廣東省殘聯的介入能帶來轉機,更希望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能銘記:錄取通知書上的印章,印的是教育公平的承諾,刻的是立德樹人的初心。讓每個殘疾孩子都能像健全人一樣走進校園,這才是教育該有的樣子——不是選擇“好教”的學生,而是讓每個學生都“好教”。
今天我們為自閉癥少年推開這扇門,明日將有千萬個“不一樣”的靈魂能被世界溫柔相待。教育的真諦,不在于篩選出所謂“正常”的學生,而在于讓每個獨一無二的生命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來源:紅網 作者:鄧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