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0日,第41個教師節來臨,許多實驗室和課題組的學生們早早就開始私下商議:今年該給導師送什么禮物?送多少錢的合適?是否需要湊錢買貴重禮品?這些討論年復一年,卻逐漸從表達感恩的單純初衷,演變為一種令人困擾的人情負擔。
在高校科研群體中,課題組集體湊錢為導師購買教師節禮物已成為慣例。從幾百元的鮮花果籃到上千元的名牌鋼筆、高檔酒類,甚至價格不菲的電子產品,禮物價值水漲船高。更令人困擾的是禮物選擇過程:征求同學意見,平衡不同預算,擔心禮物是否合導師心意,送貴重禮物對學生的負擔變很重,送簡單一點的禮物害怕被認為寒酸……教師節的祝福和禮物本應是自發的情感表達,卻被異化為人情世故的考驗。
這種異化現象背后是學術圈層中微妙的權力關系。導師作為學生學位命運的決定者,與學生之間存在天然的不對等關系。當送禮成為“慣例”,不送禮就可能被視作不夠感恩,而不和師兄師姐一起AA禮物又顯得不合群被排擠,這種隱形壓力讓許多學生不得不參與其中,即使經濟拮據的學生也不得不從有限的生活費中擠出教師節的人情支出。
但是我們更需要思考的是,學術傳承的本質是知識的傳遞和學術品格的熏陶,而非物質往來。將感恩簡化為物質交換,反而模糊了師生關系的純潔性。這樣的人情世故一邊增加了學生的負擔,一邊又讓導師承受著無形的人情壓力。有些導師收到學生集資購買的貴重禮物反而感到不安,既不好拒絕又難以心安理得地接受。
其實,表達師恩可以有更多元且有意義的方式:一封手寫的感謝信,真誠地表達導師對自己學術成長的幫助;一場認真準備的學術匯報,展示在導師指導下取得的進步;甚至是自己的手工禮物等等。這些方式不僅減輕學生經濟負擔,也更契合學術共同體的精神本質。當然,我們也倡導導師個人可以提前告知學生不送貴重禮物,這樣也能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不至于被教師節的人情世故綁架。
教師節感恩的本意是尊師重道,而非人情負擔。學術界的師生關系應該回歸純粹的知識傳承和人格影響,而非陷入物質化表達的競賽。當我們不再為送禮而焦慮,或許才能更真切地實踐教師節的精神本質:對學術引領者最真誠的敬意和感謝。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