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長錢”對中國資產的高度青睞態勢愈發顯著,近期披露的多份全球權威機構數據共同印證這一趨勢。
高盛研究部最新數據顯示,8月份,全球對沖基金對中國的凈買入創去年9月份以來新高,對沖基金對中國的毛頭寸達到兩年來新高;國際金融協會(IIF)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8月份外國投資者向新興市場股票和債券投資組合投入近450億美元,創下近一年來的最高規模。其中,流入中國市場投資組合的資金占據了主要部分,8月份中國債券和股票合計凈流入390億美元。
專家表示,這股資金流入不僅體現在數額的擴張上,更反映出國際資本對中國經濟基本面和中長期增長潛力的系統性重估。在“長錢”大步進場的同時,調研活動日趨頻繁,顯示出外資正在依托深度研究進行布局,“買入中國”正從交易性機會演變為結構性趨勢。
實現從觀點到行動的轉變
9月11日,摩根士丹利發布報告稱,美國投資者對中國股票的興趣已達到五年來最高水平,他們重返中國市場的步伐才剛剛開始。摩根士丹利首席中國股票策略師王瀅在報告中表示,未來可能會有更多資金流入中國市場。
這一觀點并非個例,而是當前外資對中國市場普遍樂觀預期的縮影。8月6日,匯豐私人銀行及財富管理中國首席投資總監匡正發表投資市場觀點稱,對中國股市“持積極觀點”;8月7日,標普國際發布報告稱,維持中國主權信用評級“A+”,評級展望“穩定”,彰顯出標普國際對中國經濟穩定向好發展前景的信任;8月22日,高盛發布研報稱,中國股市當前漲勢主要由中小投資者資金推動,但仍有上漲空間,因為大量“存量資金”尚未入市,尤其看好中小盤表現。
更值得關注的是,外資對中國資產的“高信心”已從觀點層面切實轉化為實際行動。一方面,外資機構加大了對中國市場的調研力度。眾多國際知名投行、資管機構頻繁派遣團隊深入中國,對各行業上市公司進行實地考察、與企業管理層深度交流,細致了解企業運營狀況和行業發展趨勢,為后續投資決策積累依據。
香港奧愷基金管理集團創始人、投資委員會主席曾曉松表示,今年以來通過深度參與A股上市公司座談與多輪現場調研,對中國企業的發展潛力有了更為直觀且確切的感知?;谶@一判斷,團隊年內已完成對8家A股公司的投資布局,且為進一步挖掘優質標的,后續還計劃開展10余家上市公司的現場調研工作。
另一方面,外資用真金白銀加倉中國資產。例如,高盛最新發布報告顯示,在8月6日至9月3日的四周內,全球股票基金獲得資金凈流入635.9億美元;新興市場基金的資金凈流入為55.21億美元,其中,中國境內股票基金合計獲得資金凈流入65.5億美元,在新興市場中遙遙領先。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當前,全球資本正在進行再平衡,一部分資金從美股流出轉向其他主要資本市場。A股和港股作為全球主要資本市場中的估值洼地,具備較強的配置價值,吸引了大量外資流入。特別是在科技領域,中國在人工智能、半導體、5G通信等方面取得的顯著進展,讓外資看到了廣闊的發展前景。今年上半年,外資流入A股已超過100億美元,未來流入速度還會加快。
中國市場長期價值獲共識
事實上,海外“長錢”持續涌入中國市場,并非一時沖動的短期交易行為,而是基于對中國市場長期價值的深度認可。從宏觀經濟韌性到產業發展潛力,從政策支持力度到市場開放程度,中國市場正以多維度的吸引力,成為全球資本眼中的確定性選擇。
首先,中國經濟基本面持續向好,為外資流入提供了堅定的理由。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在復雜的全球環境中展現出強勁韌性,多項經濟指標穩步回升。
富喬鑫資本首席投資官張德懋表示,與全球其他主要市場資產相比,中國資產展現出的抗波動能力格外亮眼。在全球地緣沖突、供應鏈擾動等“黑天鵝”事件不斷沖擊下,中國憑借完備的產業體系、廣闊的內需市場,加之政策層面具備靈活調控的優勢,得以有力抵御外部環境帶來的沖擊。
其次,一系列穩經濟、促開放的政策紅利持續釋放,為外資營造了更優質的投資環境。今年以來,中國政府先后出臺多項政策舉措,既聚焦于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也著力于優化外資投資體驗。
在楊德龍看來,四季度仍有望出臺穩增長政策提振消費、拉動投資、改善經濟數據。目前資本市場走強為提升消費和投資信心打下基礎,下一步財政政策或將更積極,貨幣政策或繼續適度寬松,將為鞏固樓市止跌回穩局面和股市良好發展勢頭發揮重要作用。
再者,中國資產的估值優勢在全球市場中愈發凸顯,成為外資“抄底”布局的重要誘因。當前,全球主要資本市場估值分化明顯,美股經過多年上漲后估值處于歷史較高區間,而A股和港股市場估值仍處于歷史低位。
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截至目前,滬深300指數市盈率約為14.31倍,恒生指數市盈率約為11.97倍,均低于標普500指數(約30.37倍)、納斯達克指數(約48.47倍)的估值水平,具備顯著的安全邊際和上漲空間。
多重因素的疊加共振不僅讓“買入中國”成為當前全球資本的共識,更有望推動這一趨勢向長期化、常態化發展。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復蘇、政策紅利不斷釋放以及市場開放程度進一步提升,未來或將有更多海外“長錢”涌入中國市場。
(來源:證券日報 作者:田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