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不卡一区_成人综合婷婷国产精品久久免费_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99热_99热精品在线

期貨賦能托舉中國貿易強國夢

2025-09-15 15:21:43

黨的二十大作出了“加快建設貿易強國”等決策部署,明確將貿易發展重心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效益提升。在大宗商品價格劇烈波動、全球供應鏈重構、地緣局勢沖突加劇的背景下,傳統貿易模式的脆弱性日益凸顯。期貨這一曾經的“小眾金融工具”,如今已成為國內實體企業穿越周期、重塑競爭力的“剛需”。國內眾多企業的實踐證明:期貨市場正以發現價格、管理風險、配置資源的核心功能,為建設貿易強國注入強勁動能。

從區域價格信號到全球基準的跨越

全球價格影響力是貿易強國的“核心標志”。長期以來,中國作為全球最大大宗商品消費國與貿易國,雖在貿易規模上占優,卻常因缺乏權威價格基準不得不面對 “量大利薄”的狀況。而如今,“中國期貨”正推動“中國價格”走上更多國際貿易的談判桌,這一轉變已在化工品、原木、農產品等領域同步上演。

在化工品領域,“中國定價”突破顯著,尤其是近年來在關稅、貿易摩擦的背景下,這一趨勢更加清晰。

“我司采用PDH工藝,以丙烷為主要生產原料。關稅戰導致美國丙烷的進口價格飆升,直接影響了我司在國內市場的銷售。但我們從去年開始就重視布局海外市場,并在今年抓住機會果斷擴大出口,目前每月已經有5萬噸PP產品銷往海外。這些出口訂單定價不再依賴國際指數價格,而是以國內期貨價格為基準與客戶結算。”金能科技副總經理伊國勇談及創新實踐時振奮地說。

“這是國際貿易新嘗試,客戶對國內期貨定價的接受度超出了我們的預期,合作順暢。” 在伊國勇看來,轉變背后是國內期貨價格影響力的顯著提升。“國內期貨價格在國際貿易中的參考價值和受關注度越來越高。期貨工具不僅幫我們守住了成本底線,更成為開拓國際市場的‘敲門磚’,讓中國企業在跨境貿易中更有底氣。” 他說。

這一轉變并非個例。上海中泰多經國際貿易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泰多經)副總經理馬麗萍觀察到,PVC期貨價格已成為國內產業鏈定價的“核心坐標”,“期貨+基差”的定價模式已在現貨市場中廣泛使用。與此同時,近些年國際市場對國內期貨價格的關注度也顯著提升,部分PVC出口訂單開始以大商所期貨價格為基準議價、定價,部分商品在亞洲地區的定價由國內期貨價格主導,“中國期貨價格”正在改寫全球化工品貿易規則。

同樣,作為化工貿易型企業,浙江明日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明日控股)副董事長邵世萍見證了塑料產業定價的蛻變。

“十年前談價格像‘押寶’,上下游為微小的價差反復磋商;現在用‘基差+點價’,客戶看期貨盤面就能算清成本,談判效率大幅提升。”在邵世萍看來,這種效率的提升正向外輻射,在 PE、PP 進口貿易中,國際報價體系已開始參考國內期貨價格,“海外供應商從最初的‘看不懂’到主動詢問大商所盤面,這就是‘中國價格’的影響力。”她稱。

這種以期貨價格為核心的定價革新并非化工品領域獨有,在標準化程度較低的原木貿易中,期貨帶來的定價突破更具顛覆性。據了解,原木貿易曾長期深陷“價格割裂”的泥潭。

對此,江蘇匯鴻國際集團相關業務負責人張若凡表示,因為存在跨境集中供應、運輸周期長、信息傳遞延后或不對稱等因素,傳統的原木現貨貿易中時常會出現新西蘭出口價與國內港口現貨價“各走一邊”甚至價格倒掛的情況,跨境交易常因定價爭議錯失商機甚至引發糾紛,即使在國內,不同港口、不同廠商之間也存在檢尺標準不統一的問題,這樣顯然不利于在外貿談判中爭取主動。

“而原木期貨的上市扭轉了這一被動局面:企業可以用統一的交割標準規范現貨品質,用統一的價格標準開展定價談判。這無疑可以大幅降低跨境貿易的摩擦成本。”張若凡認為,未來隨著更多企業通過原木期貨的價格信號精準調整采購節奏、倉儲規模,“中國需求”有望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話語權。

農產品價格直接關乎老百姓每頓飯的成本。作為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我國每年的大豆進口量約1億噸,大豆的價格波動也因此備受關注。據悉,南美大豆貿易量占到全球的2/3,而我國約2/3的進口量來自南美。某跨國糧油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大商所豆系期貨和期權市場對外開放后,能夠明顯感受到南美農民對大商所期貨價格投來了更多目光,“我每天早上起床都會看中國期貨市場行情,現在大約有30%的南美農民會通過觀察大商所黃大豆2號等品種的價格漲跌來考量中國的需求增減等市場變動情況,并相應調增或調減銷售報價,這說明大連期貨市場的國際影響力在持續提升”。

從“單一現貨”到“期現融合”的貿易革新

貿易強國的競爭力,不僅體現在價格影響力上,也體現在模式先進性上。據了解,傳統貿易追求擴大“低買高賣”間的價差盈利,抗風險能力弱、上下游對抗性強、產業鏈協同性差。期貨工具的深度應用,正推動貿易模式向“期現融合”“價值共享”升級,讓貿易從“零和博弈”變為“互利共贏”。

伊國勇將貿易發展劃分為三階段。“1.0時代靠信息差賺差價,2.0時代拼渠道搶資源,3.0時代則是用期貨工具做精細化管理。”他表示,在3.0模式下,基差貿易使企業可根據生產節奏和市場行情來定價與結算,采購和銷售都更加靈活高效;含權貿易則可以實現‘一企一議’,讓風險管理更細致。如此,產業鏈上下游可以達成更加個性化、更切合自身實際需求的貿易協議,上下游不再是對手,更多是合作者。

作為化工貿易期現結合較早的實踐者,明日控股在2008年就開始了相關探索,如今正努力朝著“全球最具合作價值的塑化產業鏈服務商”的目標創新發展。

“我們用基差合同幫上下游鎖定利潤,用含權貿易為客戶定制價格保障和風險管理方案,盈利來源從價差轉向服務增值。”邵世萍表示,在塑料產業供需矛盾加劇的背景下,這種模式讓企業保持穩定增長,客戶黏性顯著增強。“期貨讓貿易從‘賣產品’變為‘賣服務’,這是模式升級的核心。”她稱。

中泰多經作為新疆中泰貿易板塊下屬大宗商品期現貿易商,業務涵蓋能化、棉紡、金屬等三大類數十種產品,其中PVC等多種產品涉及進出口貿易業務。

馬麗萍表示,期貨在外貿中的應用主要有三項功能:一是管理內外市場價差,通過出口訂單簽署后買入國內期貨、賣出海外遠期鎖定跨境貿易利潤,或采用“國內期貨價格+跨境基差”定價,降低國內外定價體系割裂及離岸成本波動風險;二是運用外匯期貨對沖匯率風險,簽單時進行人民幣期貨套保,鎖定外貿利潤;三是打通國內外市場,例如借助保稅區“保稅監管+期貨交割”機制,釋放資金、節約時間,提升物流和檢測效率,降低跨境貿易制度成本,重構流通體系。

“目前新疆中泰的銷售模式,除傳統的現貨直銷、代銷外,也在嘗試拓展新的模式,并設立了‘現貨+套保’銷售團隊,在西南市場通過基差銷售和期貨套保降低價格下跌風險、實現利潤鎖定。”馬麗萍表示,未來,中泰多經的主要任務是加大對新疆中泰的賦能,在“以銷定產”的統籌管理模式下擴展期貨工具的應用,積極嘗試向“訂單—套保—生產”的全閉環目標前進,降低訂單毛利率波動風險,加快庫存和現金周轉率。

除了相對成熟的化工品市場,在農產品市場中,期現結合的革新也在悄然發生。作為一家主要從事淀粉、葡萄糖等產品研發、制造和銷售的企業,濰坊盛泰藥業有限公司(下稱盛泰藥業)經過多年積累,已經能夠熟練運用玉米淀粉期貨服務下游客戶。“有了玉米淀粉期貨,我們就可以根據玉米淀粉和下游產品的價格關系,使用‘玉米淀粉期貨+基差’的形式對下游客戶進行報價和交易,回應啤酒釀造企業等客戶對麥芽糖漿等產品的遠期采購需求。”盛泰藥業總經理助理趙松介紹,去年11月公司就已經和部分下游客戶簽訂了2025年全年的供貨協議,目前公司大約30%至40%的銷售都是通過基差等遠期交易方式完成的。

從“脆弱敏感”到“堅韌可控”的供應鏈升級

供應鏈的安全穩定是貿易強國的“根基所在”。近年來,國際市場中極端天氣、地緣沖突、政策變動等“黑天鵝”事件頻發,傳統供應鏈的脆弱性頻繁顯現。期貨市場則為供應鏈注入了“抗風險基因”,幫助其在波動中巋然不動、穩健運行。

“以往產品流入市場只能被動接受市場價,利潤難保證。有了期貨工具后,可以對原料與產品價格雙向管理,加工利潤同步鎖定,市場價格變動造成的影響大幅降低,我們只需穩定生產、保障供應,抗風險能力顯著增強。” 伊國勇稱。

據了解,在原木進口業務的開展過程中,受匯率、關稅、海運費等因素影響,原木價格波動劇烈,有時還會出現貨到港時價格暴跌的情況,進口商因為“裸敞口”而陷入虧損的現象時有發生。訂單越執行虧損就越大,不執行又要損失違約金和客戶關系,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自然無從談起。而借助期貨工具構建起的覆蓋 “采購—運輸—銷售”全鏈條風險管理體系,就能有效化解這一痛點。

“目前我司已經將期貨工具融入現貨貿易之中,通過賣出套保和參與交割來管理銷售端的價格下跌風險,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接下來還會適時嘗試通過買入套保管理進口成本上漲風險。此外,企業還可以通過期貨市場建立‘虛擬庫存’,減少實物倉儲成本和資金占用。”在張若凡看來,期貨并非“高大上的金融游戲”,而是實實在在的“經營管理工具”。單一做現貨無法避免“利潤過山車”,期現結合才能實現“收益可預期”。

企業個體更加“堅強”,也帶動了產業鏈供應鏈整體更加穩固。浙江中財管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全國第二大管材生產企業,每年都需要采購大量的PVC進行生產加工。該公司總經辦主任張勇良表示,在2020年PVC價格突破7000元/噸后,市場前景不明朗,成本壓力之下不少塑料加工企業紛紛收縮戰線,控制原料庫存,降低開工率,產業鏈上下游處于一種非常緊張的狀態。“當時我們在積極預售成品的同時,進行了一定比例的PVC原料期貨套保,從而穩定了成本售價和工廠開工率,實現了按時供貨、維護了客戶關系,為自身和眾多下游客戶平穩度過特殊時期提供了有力保障。”張勇良說。

據了解,許多小微企業對原料的需求量相對較小,這導致他們在自行采購時難以獲得理想的價格。若嘗試一次性大量購買以降低成本,又往往面臨資金不足的問題。一旦遭受沖擊,小微企業的采購生產等環節更易停擺,而貿易商則可以借助期貨工具幫助客戶排憂解難,拉這些下游的“小兄弟”一把。

中基寧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作為貿易商,我們可以利用平臺、人脈和信用等資源,將這些小微企業的需求集中起來,與上游企業進行談判并批量購買。采購完成后,小微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以點價的方式從我們這里提取貨物,而他們只需專注于生產經營和維護終端市場。我們在扮演工廠分銷商角色的同時,更多地運用期貨工具來鎖定價格,確保上下游雙方都能以滿意的價格和更低的風險完成交易。”

江陰市金橋化工有限公司的上游企業多為世界500強公司,下游約有2000家企業。在該公司常務副總經理何曉東看來,有期貨與沒有期貨對企業的采購和銷售完全是不一樣的:沒有期貨工具時,上下游存在對立,上游想賣得越高越好,下游想買得越低越好;有了期貨工具后,采銷變得很順暢,期貨助力貿易商把上下游聯合起來,讓生產企業專心從事生產及創新,不用太擔憂價格波動,從而共同實現長遠發展。

至于原木行業,張若凡認為,在原木期貨的幫助下,未來原木企業不僅會更多從“被動承受跨境價格、匯率等風險”轉為“主動設計對沖方案”,更會從“依賴市場行情波動賺取短期暴利”轉為“鎖定確定性長期利潤”,從而推動整個產業鏈實現從“單點防御易斷裂”到“全鏈條免疫和全球資源調配”的蛻變,最終實現“內外貿協同增長、供應鏈韌性可控”的可持續發展。

從“規模紅利”到“價值驅動”的質效躍升

從“大而不強”到“又大又強”,建設貿易強國需要實現從“規模紅利”到“價值驅動”的轉變。多位產業界人士表示,“價值”更多是來源于理念、規則、標準等方面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期貨市場是貿易強國建設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

“我們發展基差貿易、含權貿易,都是以客戶真實需求為原點,將期貨工具精準嵌入其生產經營場景。”邵世萍表示,在這一過程中,公司逐漸將風險管理能力內生化為對客戶、對產業的服務意識,重視構建上中下游共同參與、風險共擔、價值共享的新型產業生態。如此,不僅公司自身貿易能力和經營穩健性顯著增強,信用資質和融資能力同步提升,客戶黏性和產業鏈整體的國際競爭力也得到了強化。

在伊國勇看來,目前可能國內企業還免不了要“卷起來”,但前途肯定是光明的。一方面,整個化工產業都在推進升級換代,老舊的幾萬噸、十幾萬噸的小裝置在快速淘汰,今后面對國際競爭時,國內企業在生產技術、產品質量等方面都將逐漸形成優勢。另一方面,在期貨工具的幫助下,企業對成本收益的精準核算和把控能力也在提升,“出海”也就更有底氣了。

“今年我們把期現結合做多了、做好了之后,可能算下來經營效益還會進一步好轉。”伊國勇說,我國是全球最大的PP生產國和消費國,未來還可能成為最大的PP出口國,國內企業應該把價格話語權拿在自己手里,特別是期貨價格相對其他一些定價參考更加公允透明,有這么好的工具,企業就要多用起來,共同努力將期貨定價比例每年提升5%、10%,再結合套保,堅持下去形成習慣、規則,就能推動對外貿易做大做強。

張若凡認為,參與期貨市場不僅是管理風險的方式,更是爭取話語權的“入場券”。通過“價格發現—標準輸出—跨境協同”的遞進路徑,期貨市場為提升中國企業的全球話語權和競爭力提供了可落地的機制。在原木期貨上市之后,企業有更好的方式來破解原木進口貿易中面臨的問題:通過以期貨價格為基準,破解價格割裂的問題;用交割標準來統一原木的品質,減少貿易爭議;通過套期保值來鎖定跨境定價風險、提升貿易效益等。雖起步較晚,但原木期貨正幫助產業逐步解決上述痛點。推動“中國價格”和“中國標準”在全球貿易的影響逐漸成為行業共識。

馬麗萍表示,只有從“期貨使用者”進化為“規則制定者”,有更多的替代以量取勝的方式,中國企業才能真正穿越周期波動,更好地提升中國產品和品牌在全球市場的地位,進而實現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發展的目標。

一個貿易強國必然需要擁有一批強大的貿易商,而我國貿易商的發展還未“大功告成”。當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貨物貿易進出口國,在堅持互利共贏的同時,相關市場主體理應在深化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國際合作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目前,我國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大宗商品貿易商比較少,在外貿中對期貨以及各類衍生工具的重視度、使用率和成熟度,與國際大型貿易商相比還有一定差距。未來,隨著我國期貨市場對外開放水平的逐步提升,期貨工具在外貿中的使用將更加高效便捷,我國的大宗商品貿易商應提升期現結合能力,為建設貿易強國、維護全球貿易秩序和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貢獻力量。

(來源:期貨日報網 作者:韓樂)

責任編輯:劉明月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