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據媒體報道,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政廳等15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養老服務工作的通知》,提出健全縣鄉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為農村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此前印發的《關于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加快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
在鄉村全面振興戰略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的雙重驅動下,這些政策部署,是對農村養老服務短板的精準發力,也標志著我國農村養老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
近5年來,我國農村養老產業在供給端和消費端雙向發力。養老產業規模呈現不斷擴張態勢,行業從“設施建設+照護服務”向“康復輔具、適老改造、助餐配送、智慧養老”等綜合場景延展,農村養老事業的“規劃藍圖”正逐步轉變為“行動清單”。數據顯示,全國共有養老機構和設施40.6萬個,養老床位799.3萬張,其中農村敬老院達1.6萬個,床位168.1萬張,互助養老服務設施增至14.5萬個;我國農村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1.2億人,占農村總人口的23.81%。
各省市也精準聚焦農村養老服務網絡建設、資源整合和服務升級,進一步加大農村養老改革指引,推動形成良性發展態勢。例如,江蘇省出臺《關于推動全省鄉鎮敬老院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安徽省印發《關于加強和提升農村養老服務的指導意見》,優化提升農村養老空間布局和服務效能。又如,四川省民政廳發布的《四川省養老發展藍皮書(2025)》提出,以“一圈、一網絡”為核心推動養老產業城鄉融合。
不過,一些短板弱項仍然存在。例如,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服務設施覆蓋率遠低于發達地區,地廣人稀地區上門照護、緊急救援等服務仍然缺乏,專業護理人員年齡結構老化,服務供給仍然存在輕品質傾向,醫療護理、精神慰藉等多元化需求難以滿足等。接下來,要因地制宜,通過系統提升養老產業供給質量與消費活力,推動農村養老服務提質擴容,讓農村老人養老不出村、享老不離家。
做強縣域平臺,完善要素供給,激活消費場景。完善縣域綜合供給平臺,推動敬老院轉型與品牌化運營。建立養老項目全生命周期庫,細化財政補助、運營補貼等的梯度支持;疊加政府引導基金等金融工具,減輕資金壓力。鼓勵“醫、養、食、輔具、康復、文旅”跨界融合,提高單位面積收益。強化消費端激勵與標準供給,推動助餐、適老改造、輔具適配納入“以舊換新”“以購代租”的支持范圍。完善餐食營養、上門照護、照護員服務等團體標準和地方標準。
結合地區實際做深“場景鏈”,做穩“現金流”,做強“數智化”。鄉村養老產業要以助餐為“流量入口”,疊加配餐到村、上門送餐等;以日間照料為服務樞紐,串聯家政照護、康復護理等;以輔具租賃與適老改造為“長尾業務”,形成高復購與長期合約的現金流型產品組合。構建數智化運營水平,建立包含老人畫像、需求識別、服務派單、質量評估和風險預警的數智平臺。構建照護技能型與管理型人才“雙通道”,加強培育有能力提供失能、認知癥等高風險服務的專項人才。
織密多元協同的“社區—家庭—鄰里”網絡。把農村養老服務納入村級治理與文明村鎮創建指標,加強“村級助餐點+鄰里互助點+幸福院”聯動。將養老服務納入村規民約,落實家庭贍養責任,加強養老護理員本地培養,筑牢農村養老“最后一公里”防線。完善村級互助養老點運營機制,發揮鄰里力量,比如通過“積分超市”“時間銀行”等方式激勵低齡老人、留守婦女參與服務。
(稿件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