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不卡一区_成人综合婷婷国产精品久久免费_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99热_99热精品在线

從“唐文粹”編纂看唐宋之際樂府觀新變

2025-09-16 15:34:46 作者:羅 旻

《唐文粹》精選唐人樂府詩,在風格上“止以古雅為命”,反對南朝的華靡之風;在功能上推重樂府詩刺美見事的意義,強調其現實指歸。故其所收錄的唐人樂府,無論是古題擬作還是自命新題,都較少對漢晉六朝舊作的承襲模仿,而多為延展題材、變革旨趣之作。收錄規模雖然較狹,但是既呈現出唐人對前代題名與題材的沿革,又相對重視其別出心裁、自立機杼的現實關懷。梳理《唐文粹》的編纂理路,可以窺見宋人對唐代樂府新變、對唐人雜題樂府與新樂府的接受,進而可與宋人的樂府創作實踐相觀照,呈現唐宋之際樂府觀的變化脈絡。

唐文粹_百度百科

姚鉉的文學主張開宋代古文運動之先,其追復古雅、強調文學社會功用的編纂理路,令《唐文粹》在選錄唐人樂府時,較《文苑英華》更加注重作品的擬古風格與現實意義,這與唐人新樂府運動批評南朝以來樂府詩浮艷淺顯、“止于模象物色”的主張一脈相承。《唐文粹》的編纂格局繼承《文選》系統,雖未將所錄樂府詩依據題材明確分類,但事實上呈現以題名與題材的相似度排布的框架,以此與前代總集乃至《文苑英華》的收錄對觀,可以探原《唐文粹》對唐人樂府的特殊關注。

邊塞、軍旅、少年、游俠等,都是前代樂府的傳統題材,它們在唐代的興盛,與唐王朝的社會現實密切相關。初盛唐賓服四夷的盛世氣象,乃至中晚唐苦于邊患的現實壓力,都令唐人更多地將視線投注于邊疆,形成邊塞主題在唐代的延展。至于游俠少年題材,則既挾帝京之壯勢,又逞從軍之意氣,與盛唐氣象交相輝映。這類創作中,不乏以前代史傳記載與故事傳說為本的篇章,對核心意象事典的應用形成書寫范式,令詠史、興亡等《文選》至《文苑英華》均未被納入樂府編纂的題材開始與樂府傳統融合。

女性題材的鋪展,則體現出唐人對六朝文人詩傳統的繼承與革新。《唐文粹》樂府選篇中,不乏承襲《玉臺新詠》題名傳統之作,如《織女詞》承自梁武帝《織婦》,《寄衣曲》承自謝惠連《搗衣》,《征婦怨》承自蕭紀《閨妾寄征人》,《古樂府雜怨》承自鄧鏗《和陰梁州雜怨》等,而這部分題名大多不見于《文選》《藝文類聚》與《樂府古題要解》中的任何一部,僅為姚鉉的編纂所接受。此舉進一步開辟了女性題材的衍題,如《列女操》為《琴操》古題的擬題,《節婦吟》之表層意義效法秋胡婦、秦羅敷等早期節婦故事,《靜女詞》題名則承自《詩經》。且此類題名大多涉及貞節、勞作、怨等題材,其中貞節與勞作,亦是《文苑英華》以前未明確的樂府題材。姚鉉將它們編纂為樂府,既體現對唐人樂府徒詩的寬泛接納,也進一步拓展了樂府題材的范圍。

此外,《唐文粹》樂府門中羅列的新興題材,如功成作樂、古樂等,產生于初盛唐禮樂興盛的政治環境,而志節、感慨等題材,則關乎唐代詩人的自我抒發。它們與樂府傳統交匯,開辟了更加豐富的創作空間,姚鉉對此的接受與推重,則為宋人進一步擴大樂府徒詩創作奠定了基礎。

《唐文粹》所崇尚的復古精神,在于尊國家、正人倫、寄托抱負、抒寫憂困的情懷與品格,所收錄的唐人樂府擬題,也大多格調高遠,對傳統樂府窠臼有所翻新。首先是古題本事的再度塑造。如《壯士吟》題,古題張華《壯士篇》“乘我大宛馬,撫我繁弱弓。長劍橫九野,高冠拂玄穹”僅描繪以良馬名弓、高冠長劍堆砌出的抽象形象,至孟郊“壯士何曾悲,悲即無回期。如何易水上,未歌先淚垂”,則引入人所共知的荊軻故事。這一核心意象的更變,甚至反過來塑造了古題本事,即后來郭茂倩以為“燕荊軻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壯士篇》蓋出于此”。唐人樂府創作對宋人樂府觀塑造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其次是古題立意的翻新。如《鼓吹入朝曲》,題出謝朓奉齊隨王在荊州所作鼓吹曲,舊辭但述南朝半壁江山之美,《唐文粹》將之歸屬于行樂題材,所錄李白之作“鐃歌列騎吹,颯沓引公卿。槌鐘速嚴妝,代鼓啟重城”,卻不再以行樂為主旨,而轉寫帝京氣象、天子威儀,這正是以初盛唐時大量帝京主題樂府詩為其先導所誕生的篇章。與之相反,《洛陽陌》之書寫,則由帝京壯麗轉向文士感慨。南朝眾作皆寫洛陽宮闕宴樂之盛,李白之“白玉誰家郎,回車渡天津。看花東陌上,驚動洛陽人”,則用《世說新語》潘岳“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連手共縈之”事典,以其萬眾矚目反襯自己的懷才不遇。

更值得一提的是變革古題主旨,關注民生的諸作,這是唐人新樂府運動理念的彰顯。如《冬白纻》,《白纻》本為晉舞,盛于南朝宴樂,如沈約《四時白纻歌》等均寫宴樂情好之歡。至元稹之作,則先以“西施自舞王自管,雪纻翻翻鶴翎散,促節牽繁舞腰軟”極力鋪陳吳王之耽溺女色,復以“共笑越王窮惴惴,夜夜抱冰寒不睡”卒章,飽含譏刺之意。又如《夜夜曲》,此題由沈約立題,梁簡文帝有唱和之作,《樂府古題要解》以為“皆言獨處自傷之意也”;然而釋貫休之作“孤燈耿耿征婦勞,更深撲落金錯刀”憐憫貧婦之勞苦,立意也截然不同。

唐代詩人對傳統樂府題名和旨趣的變革,要在顛覆舊題本意,注入現實關懷,以實現樂府詩美刺時政的功能。這一創作理念,繼漢樂府之后再度彰顯了樂府詩體針砭時弊的力量,為宋代文人普遍關注時政民生的樂府詩創作開辟了道路。

中唐以來,“諷興當時之事,以貽后世之人”的新樂府運動興起,唐人自立新題,在諷喻時事的同時又融入詠史傳統、擴大民生題材,推動了樂府徒詩的創作轉向。新樂府在《文苑英華》中多被列入歌行部,姚鉉直接將之列為樂府,對宋人接受唐人雜題樂府與新樂府并廣為創作,亦有促進之功。

唐人的新題樂府本不乏感慨盛衰、興寄現實之作。如韋楚老《祖龍行》寫秦朝瓦解,張說《鄴都引》嘆鄴城荒棄,王轂《后魏行》述北魏河陰之變的慘烈,皆借題詠古史發興亡之思。又如王維《燕支行》敘衛霍北伐匈奴,以古喻今,高揚盛唐時代氣象。天寶之后,部分唐人更借古諷今,反思安史之亂成因,抨擊中晚唐社會亂象,如崔國輔《魏宮詞》諷刺唐玄宗強取兒媳,張籍《永嘉行》影射中唐藩鎮割據,白居易《七德舞》承唐代雅樂之名,贊頌唐太宗“以文德綏海內”的功業,以明王業之艱難等。此外如元稹《苦樂相倚曲》,借樂府傳統固有的班婕妤故事寓意君恩無常,不失以此隱喻君臣之意;張籍《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以古樂府中常見的忠貞主題落筆,婉拒淄青節度使李師道之拉攏等,均有現實寄托。

新樂府運動更倡導即事名篇、直指時弊的現實功用。如白居易《陰山道》質疑與回鶻的邊貿對唐代經濟的傷害,《八駿圖》勸諫唐憲宗不可沉溺享樂、荒廢朝政,《太行路》諷刺當時君臣多不得以義終等。民生勞苦也是新樂府立題的重要來源。如《織女詞》《寄衣曲》等,其題材與核心意象多源自六朝詩歌中幽怨的女性形象,然而元稹“織婦何太忙,蠶經三臥行欲老。蠶神女圣早成絲,今年絲稅抽征早”寫農家苦于賦稅,張籍“高堂姑老無侍子,不得自到邊城里。殷勤為看初著時,征人身上宜不宜”描繪征婦的牽掛,沉痛細膩,均與前人旨趣不同,屬于唐人樂府的現實主義新變。旨趣相似的篇題,如《織錦曲》《搗衣曲》《送衣曲》等,《唐文粹》雖限于篇幅未予收錄,但為其后的《樂府詩集》一概接受。

《唐文粹》的編纂,既拓展傳統樂府的題名與題材,呈現唐人對前代題名的沿革,又重視樂府的諷興功能,推重唐人新題樂府。而題名的演變與題材的延展,正是六朝以來文人擬樂府的徒詩化趨勢的必然結果。在其后宋人的樂府接受和創作中,這種趨勢越發明顯。

來源:光明網

責任編輯:王立釗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