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央行上周宣布維持利率不變,加上部分指標回升,歐元區經濟似乎迎來溫和增長的“曙光”。不過,由于歐元區經濟面臨多重挑戰,不確定性仍在加大,歐元區經濟增長前景依舊暗淡。
9月11日,歐洲中央銀行決定繼續維持歐元區三大關鍵利率不變。自去年6月啟動降息后,歐洲央行已8次下調利率,直至今年7月宣布維持利率不變。同時,歐洲央行預測2025年歐元區經濟增速為1.2%,較今年6月預測的0.9%有所上調。有分析指出,盡管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認定歐元區經濟“繼續處于一個良好的位置”,然而美國高關稅舉措、歐元走強、全球競爭加劇,以及內部政治動蕩等因素仍將抑制歐元區經濟增長。
歐美貿易協議會給歐洲經濟帶來更大傷害。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近期發表“盟情咨文”稱,今年7月達成的歐美貿易協議確保歐洲獲得“可能的最佳結果”,避免與美國爆發貿易戰。不過,歐洲內部有批評認為,美國高關稅對歐洲經濟的傷害無法忽視,歐盟為了空洞的跨大西洋伙伴口號,犧牲了能源、數字政策、安全和氣候保護方面的利益,暴露出歐盟在社會經濟、外交政策乃至價值觀上陷入困境。
從匯率看,近期美聯儲在9月啟動降息的預期不斷提升。一旦降息“靴子落地”,可能通過匯率渠道影響歐元區。美元走弱會帶動歐元相對升值。歐元走強雖有助于抑制進口價格和通脹,但也會削弱歐元區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從而抑制經濟增長。此外,全球流動性寬松可能影響國際資本流向。
歐元區通脹目前相對穩定。歐洲央行預計2025年整體通脹率為2.1%,接近其2%的中期目標。然而,通脹前景面臨雙向風險。一方面,歐元走強和貿易緊張局勢會抑制需求,在壓低通脹的同時遏制經濟增長。另一方面,在美國高關稅舉措的巨大壓力下,如果全球供應鏈分裂推高進口價格,導致歐元區經濟產能受限,也可能在中期內推高通脹,給歐洲央行帶來新的難題。
歐元區主要經濟體政治動蕩也給經濟帶來沖擊。法國前總理貝魯因預算提案未通過議會信任投票而辭職,迅速引發了市場對歐元區第二大經濟體債務飆升和政治不確定性的擔憂,推高了法國國債收益率。盡管歐洲央行認為市場目前“秩序井然”,但也承認此類政治風險可能通過金融市場傳導,增加未來政策制定的復雜性。
歐洲央行制定政策時也具備一些有利因素。如果美聯儲在9月降息,則可能為歐洲央行提供更寬松的全球貨幣環境。然而,歐洲央行未來主要挑戰可能并非經濟問題,而是歐洲政治與財政風險。
由于結構性改革推進遲緩,歐元區在應對全球競爭時頗有些力不從心。拉加德多次呼吁深化資本市場聯盟、數字歐元等改革,以提升歐元國際地位和經濟韌性,但這些長期議程需要政治共識支持,短期內難見成效。僅僅依靠歐洲央行的貨幣政策“無力回天”。缺乏財政協同和結構性改革配合,歐洲經濟可能陷入“低增長—低通脹—高債務”惡性循環。
多年來,歐洲面對美國施壓,口頭強硬卻拿不出真正能夠遏制美國的舉措。歐美關稅談判結果表明,歐洲延續了面對美國施壓放低姿態的做法。如此看來,在遭受美國霸凌的“悲慘”經歷上,歐洲與日本可謂半斤八兩。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連俊)